《罗马》:如何让观众沉浸于光影中的时间流转和角色穿行的情境中

更新日期:2022-12-28 05:04:09阅读:4796次编辑:来源:友谊影视
这是我拍过的第一部真正体现了我电影理想的电影——阿方索·卡隆(两次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获得者)《罗马》这个电影名给人一种先入为主的体验。第一眼看到的时候,以为拍的是意大利古罗马那种波澜壮阔的大场面,实际上

这是我拍过的第一部真正体现了我电影理想的电影——阿方索·卡隆(两次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获得者)

罗马》这个电影名给人一种先入为主的体验。第一眼看到的时候,以为拍的是意大利古罗马那种波澜壮阔的大场面,实际上《罗马》跟意大利一点关系也没有。《罗马》中的罗马实际上是墨西哥城的一个中产阶级社区的名字,也是承载了阿方索·卡隆年轻时许多记忆的一个地方。

《罗马》就是重塑阿方索·卡隆对这个地方的感官记忆。

这是一部时间设定在1970年,完全关乎个人记忆的以黑白形式呈现的电影。电影情节并不复杂,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讲了一个70年代墨西哥城中的一个普通中产阶级小家庭的变故。

没有什么刻意的情节去包装剧情,除了环境声音,也没有任何配乐去渲染情绪。剧情就像流水一般,流畅的走下去,让人慢慢沉浸其中,安静而又充满力量。心情也随着慢慢堆积出的几个小高潮变得痛苦,惊慌,愉悦而又复归平静。

看似讲了一个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的琐碎日常,其实整个电影看下来,阿方索·卡隆呈现给我们远远不仅限于此。他把小家庭的变故和大环境墨西哥的变革、阶级和种族之间的对立交织在一起,整部剧还折射出了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将女性的坚韧乐观以及真善美呈现在观众面前。以小见大,感情真挚,最终让这部影片获得成功。

正是靠着阿方索·卡隆对这部电影的无与伦比的掌控能力,终使这部电影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外语片三项大奖。在其他各类电影节也是斩获各类奖项无数。

那么在这部文艺片大热的背后,阿方索·卡隆是如何让观众沉浸于光影中的时间流转和角色穿行的情境中?如何让这部电影口碑炸裂?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浅析阿方索·卡隆的拍摄手法。

细节上的把控:专注细节并不是突发奇想的执念,而是为了捕捉更多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如今的文艺电影很多都是的拍云里雾里,让观众看的不知所以。很少有人像阿方索·卡隆这样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在细节上追求极致地去拍这样一部私人化的电影。

影片的开头极具艺术魅力。水在地板上一遍遍的冲刷,让观众浮躁的内心随着节奏逐渐趋于平静,想要弄清这情境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神秘的故事。一遍遍的冲刷也暗喻了剧中人物情感变化的不断堆积,为后面的剧情埋下了伏笔。

一、女佣克里奥坚毅表面下所透露出的悲伤,以及历尽世事后最终收获对人生的体悟,让这部剧在细腻的叙事中充满着张力。

在这个中产阶级家庭里,阿方索·卡隆将佣人克里奥的生活起居拍的细致入微。克里奥工作时的心情,通过她的歌声,以及和小伙伴用母语交谈时爽朗的笑声,让我们可以看出这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性内心充满着阳光,对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期盼。

当克里奥在电影院告诉费尔明自己怀孕的时候,费尔明却借口上厕所逃走了。并不是很聪明却很善良的克里奥仍孤独在等待费尔明,电影上喧闹的欢呼和克里奥落寞的后背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克里奥回过头看向费尔明离开的方向,眼神里有期待,有悲伤,更有一丝慌乱在里面,看到这一刻,观众的内心也开始悸动。当电影结束,仍没有等来费尔明,克里奥坐在充满嘈杂的叫卖声的电影院门口,明朗的内心似乎也变得黯然无色。

观影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阿方索·卡隆自己操刀的摄影并没有什么炫技,只是用最纯粹的镜头语言,随着剧情缓慢推移,既安静又克制。

当克里奥在孕婴店里选婴儿床,却被费尔明用枪指着受到惊吓,导致羊水破裂,最终在医院产下一个死胎。医生遗憾的告诉克里奥生下来的是个死胎的时候,克里奥那压抑的哭泣,局促的呼吸,无助的看着被包裹起来的婴儿的眼神,这个时候观众的内心也是崩溃的,相信这个点足以打动绝大多数的观众。

在情节推进的过程中,并没有什么配乐,但观剧过程中却又不得不让我们佩服阿方索·卡隆是个用声音叙事的大师。

克里奥的的歌声,收音机里播放的音乐,电影院里银幕的背景声,门口小贩的叫卖声,街上乐队的演奏声以及暴乱时的枪声,无一不让这部电影充满真实的质感。

二、雇主索菲亚面对无力挽回的婚姻,在经过一番沉沦后,最终和自己和解。索菲亚的家庭变故,也暗合了墨西哥的变革。

当索菲亚的丈夫借口出差要离开他们的时候,索菲亚在背后紧紧地抱住丈夫,并亲吻他,以至于窒息到脸都憋的通红。索菲亚似乎觉得丈夫还有一丝挽留的希望,可他的丈夫却无情的去找了新欢。

而这时街上的巡街乐队在索菲亚的身边穿过,喧闹的声音,滑稽的动作,和一脸悲怆的索菲亚形成鲜明的对比。似乎在为她那岌岌可危的感情奏起了哀乐,暗寓往事不可挽回。

索菲亚知道了丈夫出轨的真相后,和克里奥克制的做法并不相同。她做出了一系列一个普通母亲被抛弃所应该有的表达。愤怒,沉默,醉酒,情绪化让索菲亚内心痛苦的挣扎表露无遗。

这从索菲亚多次开着车横冲直撞的进入狭窄的车库,带着克里奥去往医院的路上卡在两辆车的中间,内心的波澜略见一斑。但最终也以换了一辆新车的方式,让索菲亚和过去的自己做了一个告别。

而在电影的最后,不会游泳的克里奥,在汹涌的波涛里一遍又一遍的呼喊着着溺水的帕科和苏菲,最终成功将两个孩子救起。最终历劫患难的一家人紧紧的拥抱在一起,并将电影推上了高潮。

在她们返回家的途中,坐在后座上的苏菲靠在克里奥的怀中,并说了一句“我爱你,克里奥!”透过后车窗,分明看到了一直沉默的克里奥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或许,这才是这部片子诠释的意义。

不仅仅是个人记忆的拼凑:没有主观追随单一的角色,既关注了个人情感上的创伤,也关注了社会的伤疤。

阿方索·卡隆在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的超宽横摇镜头,让各种元素在屏幕上横向穿越,给人以时光流转和角色穿行的沉浸体验。也用了比以往更加严格的长镜头以及远距离推轨镜头,让电影变得更加客观,各种时刻累积起来,向观众传递出引发他们共鸣的情感。

将时间定位在1970年,阿方索·卡隆将1968年和1971年的社会事件揉成了一条线,穿插在剧中。

虽然没有展示出当时社会事件的全貌,而是截取了一段克里奥在买婴儿床时遇到的一段阶级冲突。但通过这场冲突,阿方索·卡隆为我们展示了墨西哥大环境下的变革以及阶级和种族之间的对立关系。揭示了墨西哥社会在转型中所引起的种种阵痛以及普通人在这种大背景下生死一线的仓惶。

虽然很艰难,但她们还是平静地走了过来,向命运展示出了她们的坚韧,并为自己的生活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

并没有借鉴别的电影:阿方索·卡隆只想拍出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这部电影中,阿方索·卡隆严格要求自己不去借鉴别的电影中的技巧,即便有些很漂亮,很适合电影的布局和构图,但那些不是他自己的东西。

电影中的家具,街道,房子以及各种出场人物的服饰,都是存在于阿方索·卡隆记忆中的东西。一开始甚至连剧本都没有,阿方索·卡隆只是想重塑这个地方的感官记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四处寻觅那个年代存在于记忆中的物件,并随着阿方索·卡隆记忆之门的打开不断去完善这些印象。

在拍摄过程中,阿方索·卡隆亲自参加了所拍电影的摄影艺术构想,为这部电影打上了阿方索·卡隆独家深深的烙印,让这部电影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电影。

总结

这是一部给人以沉浸式观影体验的电影,让人感受到了阿方索·卡隆内心的诚意。看到最后,让我们体会到这虽然是阿方索·卡隆的独家记忆,但背后所表达的却是能引起整个世界共鸣的问题。

而电影从地面开始,最后以天空结尾,再加上飞过的飞机,更是让我们看到无尽的希望和生机,不失一部经典而又伟大的文艺电影。

欧美明星索菲亚阿方索·卡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