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日夜》:平凡者挺身而出的影像纪念
作者:尹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2020年初的武汉,作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线,作为这场战役的主战场,被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关注。来自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医护人员的命运、影响着武汉和全国未来的这场战役的胜负,可以说与全国人民生死攸关。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的胜利,就是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获得决定性胜利的转折点。为了这场胜利,武汉人与汇聚在那里的全国各地医护人员及其他人员,付出了巨大代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值得我们用各种不同的形式,为这场艰苦卓绝的抗疫战斗立下一座座丰碑。国内首部战疫纪录电影《武汉日夜》,就是这样一座应运而生的影像纪念碑。
《武汉日夜》以疫情最前沿医院重症监护室的医护人员及病患为主要表现对象,以深夜孕妇运送志愿者等事件为辅助线索,记录了在武汉疫情高峰期,医护人员及普通百姓不舍昼夜、守望相助的一个个真实感人、惊心动魄的故事。这不是一部事后拍摄的抗疫主题专题片,而是一部真正与抗疫同步的纪录电影。纪录片人在抗疫的第一时间拿起摄像机,走向街头、走进医院、跟随救护车、探访ICU、记录病人医生、采访知情人士。千钧一发的抢救、焦急万分的等待、不舍的告别、充满希望的新生都被镜头真实记录下来。正是这种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视角的记录方式,使这部影片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一手材料、真实影像、现实境况,这种原生态的真实性可以说是任何故事片都无法还原的,真实人物脸上那些复杂而本真的表情细节是任何最优秀的演员也难以诠释出来的。
《武汉日夜》作为一部纪录片,当然不是事件的自然主义“日记”,它将焦点对准了事件中的人,表现人在这种生死未卜的境遇中的担忧、恐惧、坚强、担当,用生活本身呈现出一个个生动感人的真实形象。过去我们在新闻中看见的只是事件,现在从电影中看到的更多的是事件中的人。影片中,我们看到,一对医生夫妇终于得到短暂的休息机会,为了预防传染,在家门外隔着防盗门与家人孩子对话,然后两人睡在车上,议论着家长里短……这种很难被虚构和表演出来的场景,让人感觉心酸而甜蜜。武汉难忘的日日夜夜虽然过去了,但我们从电影中看到的是事件中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唤起的不仅仅是对武汉日夜的回忆,更是对在生死考验的大舞台上人的喜怒哀乐、人性的崇高、平凡人挺身而出的感同身受。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具有一种精神传递的价值,虽然未必每个人都是主动选择去当英雄,但是当英雄的使命选择我们的时候,平凡人也会站出来成为英雄。这部电影中,虽然有不少生离死别的场景,当医生将遗物递交给那些甚至来不及见最后一面的亲属的时候,会有对命运无常的悲悯,但我们也一次一次看到,面临危难困局的时候,总有一种来自普通人的英雄主义精神让我们泪流满面。
生活本身的戏剧性强度已经超过了大部分创作者的虚构想象。不需要煽情、不需要太多的渲染,影片就能够深深地打动观众、吸引观众、感染观众。所以,影片虽然在剪辑、特效、音乐上做了一些修辞加工,但是却有意识地保持了生活本身的丰富性和细腻性,这是这部影片最重要的艺术魅力。实际上,在创作中,我们经常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是真正能够表达出生活原本的戏剧性,往往是对创作更大的考验。应该说,《武汉日夜》在这方面为观众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武汉日夜》的“好”,则恰恰来自这种“近”,在空间上、时间上如此地接近“战地”,才能让记录者如此地接近“战地”中的每一个人、每个人的心灵。近,不只是一种物理距离,更是一种心理距离。而这种近也会缩短“战地”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相信有许多观众能够“零距离”地走进影院、走进影片、走进武汉的日日夜夜、走进纪录片中那些平凡而坚韧的普通人的心中,从而感受到一种同舟共济、爱心相助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感恩生活、珍惜生命,就像影片的主题歌所表达的那样:“你真好,太多的我也做不到,为你我要过得更好。”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27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