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综艺《舞蹈风暴》能否成为舞蹈跨圈的“风暴眼”

更新日期:2021-06-11 05:14:19阅读:1984次编辑:来源:友谊影视
  《舞蹈风暴》能否成为舞蹈跨圈的“风暴眼”   慕羽   360度影像,140台摄像机,舞者凌空飞舞的瞬间被定格,这不是一支连贯舞蹈偶然的抓拍,而是微观到“帧”的选择,被一档热门综艺《舞蹈风暴》称为

  舞蹈风暴》能否成为舞蹈跨圈的“风暴眼”

   慕羽

   360度影像,140台摄像机,舞者凌空飞舞的瞬间被定格,这不是一支连贯舞蹈偶然的抓拍,而是微观到“帧”的选择,被一档热门综艺《舞蹈风暴》称为“风暴时刻”。《舞蹈风暴》第二季收官后,收视率和豆瓣评分也成为同类综艺的“风暴时刻”。尽管评分人数无法与热门影视剧相比,但舞蹈艺术从圈内人 “小而美”的热闹进入“大众”视野,应该是件好事。

   不同于多年前正襟危坐的电视舞蹈比赛,也不同于在“大众化”和“专业化”之间游移的同类型舞蹈真人秀,《舞蹈风暴》的突围在于吸取了网络综艺的“垂直性”,以及文化类电视综艺的“高品质”,呈现出 “融合”的文化气质,是一档兼具“大众化”和“专业化”的舞蹈类综艺。

   感受一下“风暴鉴证官”沈培艺的现场点评,就能体会到这种特色。她用真切、专业又不乏诗意的语言,为观众带来了跳舞、编舞、赏舞全方面的知识,浸透了人生感悟和艺术造诣。有网友把金句频出的舞蹈家沈培艺称作“语文老师”,还有人收集她的精彩语录。

   “大众化”并不等于 “娱乐化”,“专业化”也不必总板着面孔。近年,几档关注精神追求的文化类慢综艺和艺术类综艺,成为一股股现象级“清流”。以“朗读” “配音” “歌剧音乐剧男声”等内容制作的小众综艺逐个破圈,为《舞蹈风暴》的产生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生态。这让人不禁感叹,如今只有趋向高品质的“小众”节目,才具有破圈潜质。

  融合是悖论,也是“平衡术”

   “融合”就像“风暴时刻”这个高科技运用带来的悖论。现代舞之母邓肯说,舞蹈的魅力不是一动不动的姿态,而是“动作间可以相互衍生”,不过“舞蹈家哪怕有一个舞姿值得由雕塑家将其付之于大理石而得以保存的话”,那会是“走向未来的第一步”。舞蹈家哪一个舞姿被记录下来,雕塑家是有选择权利的;而“风暴时刻”的特别在于,主创或舞者可以自主去选择“最有视觉冲击力的瞬间”,节目也就有了悬念。

   虽然“风暴时刻”这个创意并非《舞蹈风暴》源发,但因其惊艳竞放,仍抢尽风头。不过,由于常被定格的都是技术性瞬间,也成为被诟病的环节。舞蹈技术非常重要,对吗?对,也错。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都有各自的技术体系和派别,国标舞、霹雳舞(街舞的一种)的竞技色彩更加浓厚,甚至被纳入“体育”范畴。但技术如果没有舞者对艺术和文化的理解作为积淀,没能化为无形,舞蹈就失去了灵魂。更何况,“不舞之舞”在现代舞历史上产生了无数个令人难忘的瞬间。所以我们不妨看一看,他或她跳的是作品,还是指定的动作套路?

   很多舞者的确选择了在瞬间秀技术,那些摆脱了地心引力的真实幻觉着实让人兴奋,也容易导致将炫技当成艺术,好在我们还看到了温暖的、极富创意的瞬间,犹如平静的“风暴眼”。所以,成功的“风暴时刻”更多体现于科技、舞技、艺术与人的融合,动作瞬间是符合身份的,它或许是某一个最具隐喻的姿态,或许能暗示出另一个连贯的动作。不过即便如此,对多屏、跨屏、融屏面前的你我而言,360度“风暴时刻”依然只是“平面的”,这是否有赖于未来虚拟现实技术成熟的运用呢?

   而且,“风暴时刻”不一定成为舞者们最深切的记忆碎片,一时喧嚣的《舞蹈风暴》更未必会是舞者人生中的“风暴时刻”,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风暴最中心却最平静的“风暴眼”,让我们彼此勇敢而淡定地面对人生起伏。

  文化元素的融合最根本

   《舞蹈风暴》聚焦推人而非作品,不过精华往往是舞者们倾情投入的作品呈现,尽管只有两分钟左右,有时还被赛制切得零零碎碎。但整体看来,除了舞者、舞种的融合,《舞蹈风暴》最深邃的“风暴眼”是文化元素的融合。

   上一季胡沈员的《儿时》《遇见》,本季谢欣的《原点》《流痕》,都带出了不同于以往舞蹈真人秀现代舞的品质,不用煽情,而是或安静、或坚定地用身体的每一个关节传递生命感悟。陈添的《逆流》也呈现出舞者无惧逆流,行云流水的身体质感。罗昱文古典风韵的《问月》,飘逸随性地刻画了一种酒仙文人的个性。这些精英文化底色的作品并未拉开与观众的距离。当然,中国舞蹈艺术应该是雅俗兼容的。唐艺铭和黄馨仪这对国标搭档就让我们看到了未来中国拉丁舞剧或音乐剧中,也有可能诞生大众舞蹈明星。

   更为精彩的是不同类型和个性的舞蹈、舞者还能彼此交融。华宵一与谢欣正面交锋之际,一改柔情似水的形象,武舞相融,内敛沉着,让人想起王家卫艺术电影《一代宗师》中的宫二,但这个作品叫《见自己》,另有意味,或许这正是华宵一骨子里的韧劲吧,这个短短的出场却是一次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交汇。

   《媚》中的朱瑾慧真是俏丽、妩媚、自在啊,轻盈而不轻佻,多情而不卖弄,这样具有“现代感”的古风女子形象在舞台上倒不多见,但那不正是现实生活中不少女孩儿们的写照吗?谢欣、陈添、王韬瑞的三人舞《幻·境》,与《不染》的歌声呼应,颇具仙侠气质,也将现代舞身心探索的精英意识与年轻人偏好的古风品味相融。

   创作形态的舞蹈一旦成为了“作品”,我们很难用某一舞种来界定了,作品用到了某些舞蹈“元素”,不一定就成了某种舞。“蛇男”杨小健表演的《傩面》将街舞动律渗透进傩文化中,竟未有违和感。让我们体会到,街舞从一种亚文化走向大众,与民间传统文化的融合又带出了不一样的色彩。

   再比如第三阶段合作赛,Hello Dance和O-DOG两大街舞团带来了致敬医护工作者的《救》,虽然字幕上称其为“街舞”,但在我看来,这便是融合了街舞元素的当代舞作品,也体现了主流核心价值观与流行文化的融合。骨子里有着“斗舞”基因的街舞,在作品“比拼”的《舞蹈风暴》中并不占优势,但富有现实感召力的作品《救》成了例外。

   一个个小角色的成功塑造,让我们发现一档综艺节目里,舞蹈不再被狭义地认为“长于抒情,拙于叙事”,叙事已然跳出情节的禁锢,用风格、动势、空间、速度的变化实现了特别的舞蹈叙事。而且,“戏剧构作”这个近年中国现代舞领域的“戏剧舶来词”,已经频繁出现在《舞蹈风暴》主创名单中了。为一段两分钟的小舞蹈进行“戏剧构作”,说明独立舞者们十分用心,也非常在意“融屏时代”每一位关注舞蹈的观众。因为“戏剧构作”本就是连接主创、媒体与观众之间的桥梁。

   “离开舞者这个身份,还会继续跳舞吗?”最后,谢欣《一个舞者的自白》实际上跳的是一个人生的终极命题,就像生命个体都无枉来世间一遭。我也很欣赏在《我不是西西弗斯》中,把“大石头”当成“懒人沙发”摆弄的陈添,他带出了一份自足自乐的单纯!这便是现代舞的魅力,舞者跳角色,也是跳自己,更重要的是超越个体,推己及人。

   让人惊喜和意外的是,《舞蹈风暴》的两届冠军竟然都是独立舞者和现代舞者,这对现代舞在中国的发展而言是一个鼓励。其实,现代舞平台还应在综艺之外!也在“赛场”之外!无论是行业内赛场还是综艺擂台。舞者、艺术家更不一定漂亮、年轻。比如我们在综艺节目中会赞叹李艳超所扮演的失忆老人,显示出年轻舞者以舞蹈主动介入现实的勇气和力量;但在现代舞的剧场中,你有可能会被消瘦老去的真实身体所打动,因为那位普通老人的身体年轮充满了生命张力。剧场舞蹈的魅力是不能取代的,舞者的“呼吸”和“气场”只有到现场才能真切感受。未来不久,何不给自己两个小时的“专注”与“宁静”,去剧场赏舞呢?

   精英舞者、主流舞者、边缘舞者、头部舞者、素人舞者,都拥有各自的观众群体。但我意识到,是时候面对一个小众舞蹈走向大众的时代了。舞蹈既有“小众”的文化担当,也可以有“大众”的喜闻乐见,还有介于其间“分众”的可能。综艺带来的或许是某舞者的“粉丝”,也会有走进剧场的舞蹈“观众”。

   (作者为北京舞蹈学院教授)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