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乐坛不争气,为何眼下演唱会经济在爆发?

更新日期:2023-06-08 02:35:54阅读:3491次编辑:来源:友谊影视
今年以来,周杰伦、林俊杰、五月天、李荣浩、张韶涵、张杰、许巍、刘若英、任贤齐、汪峰等知名歌手相继官宣举办(巡回)演唱会,叠加迷笛、草莓、咪豆等户外音乐节扎堆上线,线下音乐演出频掀“热浪”。据统计,今年

今年以来,周杰伦、林俊杰、五月天、李荣浩、张韶涵、张杰、许巍、刘若英、任贤齐、汪峰等知名歌手相继官宣举办(巡回)演唱会,叠加迷笛、草莓、咪豆等户外音乐节扎堆上线,线下音乐演出频掀“热浪”。

据统计,今年全国已经举办了400多场演唱会,其中四五月份进入旺季,每个月有近150场,已经超过了2019年同期水平。业内人士预估,今年大型演唱会数量将突破1000场,带动观演人次600万到800万人。

近年来,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将演唱会作为重要的文旅产业来发展,如音响、灯光、激光等演艺设备需求增加,也能够带动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专家认为,演出市场的繁荣不仅能为举办城市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更能提升城市知名度、展现城市良好的营商环境等,为后续吸引更多游客旅游,甚至为招揽投资打下基础。

业内人士认为,“从目前来看,演唱会热度没有不能持续的理由。”(《工人日报》6月6日)

之前,楼市“小阳春”的时候,业内人士也是这样言之凿凿地认为,楼市热度没有不能持续的理由。

演唱会经济目前的火爆,目前来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以及成都、武汉、杭州等新一线城市,市民阶层确实涌现出了很多兼具购票经济能力、购票现场观看演出的观众。再加上一些明星艺人的特定粉丝群体,这就在当下有效支撑起了近来接连红火的演唱会经济。这就像是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几百万市民就足以滋养一批顶流歌手频繁的演唱会。

而在其他人口规模相对小一些的城市,演唱会经济的热度应该是暂时的。或者说,这些城市在一段时期内最多只能容纳数量有限的歌手,场次也有限,门票价格同样受到限制。超出这个容量,哪怕是所谓顶流的歌手,比如王菲、张学友、周杰伦、陈奕迅等,门票也无法悉数出清。

有的专家宣称“各地政府和企业在合理规划下,鼓励并吸引更多的明星前来开展演唱会活动”,这种建议就显得有点无稽。门票卖不掉,靠政府包销吗?

而一线、新一线城市的市场容量,其实也没有业内人士想象的那样大。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香港娱乐经济最发达的时期,红磡体育馆成为艺人主办演唱会的首选。但即便在当时,“四大天王”、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之外,其他艺人的演唱会也经常出现门票销售未能过半的“惨状”。

香港娱乐经济最发达的时期,音乐工业实际上大幅度引进了欧美和日本当红音乐资源,再谱上粤语歌词,由此诞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金曲,“歌神”张学友前期和中期几乎全部得奖金曲,几乎都是舶自日本。香港音乐工业也培养出了一些具备持续量产高水平作品的作曲人、编曲人,比如雷颂德。

饶是如此,香港娱乐经济也不可避免因循注意力经济规律,出现了所谓的马太效应,也就是唱片销量、演唱会门票销量、娱乐节目收视率都紧紧围绕“二皇一后”(谭张梅),后来就紧密围绕“四大天王”和王菲。1999年,张学友和黎明退出香港歌坛各项颁奖礼,不再领奖,这非但终结了“四大天王”时代,其实也为香港音乐工业主导东亚市场的时代画上了休止符,韩娱崛起,而台湾地区的歌手也迅速替代占据了对华语乐坛的掌控。陈奕迅、容祖儿、杨千嬅等21世纪初具有代表性的香港歌手,也从来没有成长到“二皇一后”和“四大天王”的市场高度。

如此来看,目前国内的演唱会经济,其实说到底就是一大批“老一代”歌手在疫情三年以及之前沉浮多年后,打出情怀牌,从而赢得观众填补内心需要所滋生的一股热潮。今年以来举办演唱会的“老一代”歌手无一例外都热衷于上综艺,出没于各大卫视的跨年晚会等演出,因而新鲜度也不是那么高。

目前内地也好,香港也好,台湾也好,并没有再涌现过去“二皇一后”、“四大天王”、王菲那样高密度输出新作的顶流歌手,也没有在黄霑、雷颂德之后涌现新的能稳定、高频率量产高水平新作的制作人。整个华语乐坛,审美多样化,潮流多元化,很多新锐歌手看起来粉丝不少,但黏性也不是那么强。

说到底,现在的演唱会经济,除了炒冷饭,就是搞翻唱,还有就是莫名其妙飙高音,趴在地上玩行为艺术,一连串的“车祸现场”,就这,还能说“从目前来看,演唱会热度没有不能持续的理由”吗?

演唱会华语乐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