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次登春晚,因8个字被索赔1亿,郭冬临怎么样了?
出道30年的春晚钉子户郭冬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那句名言:
“一句话能成事儿,一句话能坏事儿。”
因为8个字疑似地域黑河南,面临将近1个亿的赔偿。
从春晚霸主到过街老鼠,郭冬临经历了什么?
2017年北京电视台的春晚上,郭冬临和孙桂田、吴江搭档,出演了魏新编剧的小品《取钱》
本来这是一个花好月圆阖家团圆的欢乐节目,郭冬临扮演古道热肠的群众,帮大妈识破诈骗的大团圆结局。
可正如郭冬临在2010年春晚中的那部经典作品《一句话的事儿》中说的那样。
一句话坏事儿,郭冬临活活把自己“玩死”。
节目里,骗子即将诈骗成功,操着一口浓重的河南口音说了句:
“咦,中,你赶紧打钱吧。”
直接让观众不乐意了,无数河南网友表示“躺着也中枪”。
纷纷表示郭冬临这是在地域黑,影射河南人。
甚至当时网上还根据这事,编了个顺口溜:
十个河南九个骗,总部设在驻马店。
一位在西安工作的河南籍律师更是义愤填膺,一纸诉状将郭冬临告上法庭。
“他必须向所有河南人道歉,并且赔偿每个河南人1元钱!”
郭冬临看闹这么大,当时就傻眼了。
那时候还不流行什么危机公关,老一辈艺人更是没有这个概念。
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郭冬临手足无措。
各大品牌也生怕受到连累,火速解除了和郭冬临的各项代言。
在这之后的两年里,郭冬临的口碑一落千丈,各大影视作品中再难看到他的身影。
以至于坊间一度传言:郭冬临被封杀了。
就像张爱玲说的那样:言无刀锋,却能杀人。
同样作为编剧的魏新,深知三人成虎的道理。
如果再不为郭冬临澄清,那他就真是黄泥掉裤裆——不是屎也是屎了。
1月28日,作为《取钱》的编剧,魏新发布了一条澄清微博。
称节目中那句台词并非是抹黑河南人,而是用自己的家乡的山东话配的音。
因为山东和河南是相隔的邻省,方言比较接近,大家这才有了误会。
郭冬临随后也在自己的抖音评论区置顶了解释:
“本人从未说过任何‘地域黑’的话,迄今为止也从未遭到任何封杀。”
“一切都是自媒体断章取义,对自己进行污蔑抹黑。”
此外,他还声称这件事源于早年间的一部作品《取钱》。
“节目里骗子用的画外音是河南话,所以才有了误会。”
“希望大家移步看一看这个作品”。
部分网友本着求真探实的态度,重温了一下《取钱》这个作品。
发现这件事其实跟郭冬临没有半毛钱关系。
骗子说的哪怕真的是河南话,也是导演组的锅。
更何况编剧都下场,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再不济也应该怪罪到配音老师头上。
只因为郭冬临是主角,就专门盯着他不放。
一句话: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世上太多人见不得你比他强。
当年朱时茂和陈佩斯如日中天,两个人霸占了春晚的太多笑点。
其中的《主角和配角》更是成为荧幕经典,只是有人眼红他们的风光,背地里搞了不少小动作。
当时的春晚可是面对全球几十亿观众的直播,一旦发生舞台事故将会对演员的事业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朱时茂就曾遭受过这样的对待,排练时好好的道具,上场后却突然发生故障。
当时朱时茂佩戴了一把正宗的毛瑟驳壳枪,好好的枪带却在表演时突然断了。
多亏了朱时茂沉着机灵,化腐朽为神奇,这才没让观众看出这个破绽。
下台后朱时茂一脸后怕,他要不说,观众根本就没发现这场演出事故。
这样嫉妒人在背地里使绊子的情况,在勾心斗角的娱乐圈在少数。
“我可以差,但你不能比我强。”
2000年的春晚舞台上,郭冬临就遭遇了同样的阴招。
彼时他作为春晚的常客,和冯巩搭档,表演《旧曲新唱》。
郭冬临拿着吉他自弹自唱,冯巩则在一旁用快板应和。
这样新颖的组合方式,让电视机前的观众眼前一亮,他们也获得了无数好评。
只是下台之后郭冬临直冒虚汗,冯巩才知道,好好的吉他带在舞台上突然断了。
郭冬临深知春晚不容有失,为了避免发生舞台事故。
只能强撑着用一只手支撑着吉他,另一只手则艰难地弹拨,还有稳定气息避免走音。
表面上看上去,郭冬临和冯巩的作品堪称无懈可击。
如果不是下台之后苍白的脸色暴露了郭冬临内心的慌乱,身边的冯巩都不知道两人在钢丝上走了一遭。
郭冬临这样视舞台如生命的表现,和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大家只知道他圆滚滚的脑袋,殊不知正是小时候的磨炼才让他这么乐天派。
1966年,郭冬临出生在安徽的一个文艺家庭。
他的父母都是当地文化馆的普通职工。
只是那个年代,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是过街老鼠般人人喊打的对象。
因为运动的原因,父母双双成为下岗职工。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要么批判别人,要么被别人批判。
可郭冬临的父亲郭昌仪却不行,用一句俗套的话说,就是上有老下有小。
不仅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妻子,还要喂饱下面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
后来郭冬临回忆,那段时间家里每顿都是喝放了几粒米的稀粥。
就这都要掰着指头下锅,再你让让我,我让让你,谁都不忍心多吃一口。
眼看家里即将断了炊,郭昌仪只能去食品厂做苦力,给人家扛大包。
都说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作为一个在舞台上说了半辈子评书的知识分子,郭昌仪哪里受得了这么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可郭昌仪想着家里的亲人,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为了多挣两毛钱,他像一头老黄牛一般吭哧吭哧地拉着小货车,不知疲倦地踉跄在深夜的街头。
通常回到家时,已经是后半夜的事情了。
可就算这么艰辛地工作,依旧没能改善生活上的窘境。
郭昌仪看着饿得浮肿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却这样面黄肌瘦,动起了歪心思。
一次下班之后,郭昌仪带回来一份油水十足的饭菜。
这让郭冬临他们3个小家伙激动得两眼放光,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看着孩子们补上了久违的营养,郭昌仪欣慰地笑了:
“慢点吃,别噎着,喜欢吃爸明天还给你们带。”
结果第二天一直等到天黑,郭昌仪并没有如约带回饭菜。
郭母感到大事不妙,拉起郭冬临就跑到了郭昌仪工作的地方,见到了难忘的一幕。
每每想起当时的场景,郭冬临都忍不住掉下泪来。
那天郭昌仪偷菜,被厂里的保卫科逮了个现行,厂长得知后,当即决定开除这个败类。
郭冬临和母亲赶过去时,郭昌仪正在苦苦地哀求厂长“再给我一次机会。”
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谁都不敢顶风作案,犯这种原则性的错误。
郭昌仪没有办法,只能卷铺盖从食品厂离开。
还没来得及后悔的郭昌仪,只能强忍着悲痛寻找下一份工作。
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没人愿意雇佣这种犯错误的人。
郭昌仪无奈,只能终日游走在街头,捡一些别人不要的剩菜。
那时候郭冬临已经懂事起来,经常跟在父亲身后,力所能及地帮他分担一些。
某天两个人跑了一天都没多少收货,又累又饿。
饥肠辘辘的郭冬临看着路边卖面条的小摊直流口水。
郭昌仪看他这样实在于心不忍,放下面子询问能否施舍一碗热饭。
结果店家得知他们身无分文之后,像赶苍蝇似的厌恶地摆了摆手。
可郭冬临实在太饿了,看见有客人起身之后,碗里还剩下大半碗热汤。
上前不由分说抱起碗咕咚咕咚地喝了下去。
结果一位女顾客看见郭冬临父子这样寒酸,觉得他们影响了自己就餐心情。
竟然让老板将父子俩赶了出去。
郭冬临一辈子都忘不了对方当时高高在上的姿态。
这件事也深深刺痛了他幼小的心灵。
有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一次郭昌仪为了捡水沟里别人不要的菜叶,跳下去摔断了腿。
这让原本就贫困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
为了挣钱医腿,郭冬临开始跟着母亲四处走穴演出。
那年头大家饭都吃不饱,哪里有钱捧个钱场。
经常是累死累活演了一场,到手的赏钱还不够买两个热乎的馍馍。
正所谓否极泰来,老天有眼,动乱宣告结束,郭冬临的父母官复原职。
不仅补发了工资,还给郭昌仪安排了轻松的工作。
而郭冬临最高兴的是,他能上学了。
原本郭昌仪打算让孩子接自己的班,去文化馆当个抄抄写写的文职人员。
可郭冬临在跟着母亲演出的那段时间里,对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高中毕业那年,瞒着父亲偷偷报了上海戏剧学院。
到了上戏的郭冬临并没有像别的同学那样享受轻松愉快的大学时光。
他害怕再回到从前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苦日子,发了疯似地学习各种知识。
凭着这股劲儿,毕业之后在老师的推荐下,被分去了人艺当话剧演员。
作为演艺行业鄙视链的顶端,话剧可以说最难演。
没有喊咔的机会,上台就要一镜到底。
然而郭冬临却很珍惜上台的机会,日复一日地磨炼自己。
1991年,他得到了《编辑部的故事》中的一个龙套角色。
凭借着精湛的演技,1993年,被邀请到了春晚的舞台。
作为主角,出演了一部小品《市场速写》。
郭冬临优秀的表演再一次夺得了美誉。
1995年,王承友耗时4年,打磨出一部《有事你说话》。
即将搬上荧幕时,他第一个想到了郭冬临。
两人一拍即合,从此奠定了郭冬临大环境中的小人物的表演风格。
随着名气得越来越大,找郭冬临合作的人也越来越多。
牛莉、周涛等女演员都是他春晚舞台上的搭档。
甚至因为某一年郭冬临没有和牛莉而是跟周涛合作,让大家误以为他和牛莉离婚。
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个从93年到16年,出道30年上了20次春晚的男人,竟然没结婚。
这可让大家大跌眼镜,不过郭冬临却不认为这是什么大事。
现在他在抖音上开通了个人账号,没事就和大家分享分享自己的日常。
俨然一个退休后的快乐小老头。
写在最后
年过半百,依然单身,这是外界对郭冬临的印象。
自娱自乐,自给自足,这是郭冬临的方式与向往。
春晚郭冬临
20次登上春晚舞台,却因八字惨遭…
作为春晚的常客,郭冬临一直都是…
春晚常客郭冬临:20次登春晚,5…
“一句话能成事儿,也能坏事儿。…
郭冬临:20次登春晚,57岁未婚无…
常言道:“话不能乱说,饭不能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