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空之王》预售票房第一,五一档十几部影片预售加起来都打不过
春节档之后,终于盼来了五一档期。
这个五一档,足以影史留名,有超过15部电影云集在五一档期上映,而大家关注度最高的,就是这部《长空之王》。
到目前为止,《长空之王》的预售票房已经超过6000万,这个数字,比其他十几部影片的预售票房之和还多。
而作为五一档期唯一一部工业级商业大片,《长空之王》的优秀,不仅仅体现在票房表现上,还体现在质量和口碑上。
目前为止,《长空之王》已经经历了首映和多次试映,口碑爆炸。
网上和社交媒体,到处都是为《长空之王》打Call的自来水们。
有观众打出了五星,表示《长空之王》超级震撼,有笑有泪,自己不仅哭了“四次”,还笑了“十次”。
而这背后,不就是《长空之王》提供给大家的情绪价值吗?
不仅如此,也有观众表示,片中的演员贡献出了无与伦比的演技,自己也被《长空之王》的结尾弄破防了。
情感是电影最好的共鸣点和基底,《长空之王》能让观众破防,正说明它在调动观众情绪方面十足优秀。
也有大V表示,《长空之王》首映口碑相当不错,大家普遍用“硬核”、“超出预期”来形容。
从大V的视角出发,《长空之王》很可能成为五一档的领跑者和领头羊。
更有观众表示,《长空之王》看得自己手心冒汗,紧张刺激,比自己的预期好得多。至今为止,所有的评价中,《长空之王》带来的更多是惊喜和感动,震撼和回味无穷。
单从口碑看,《长空之王》几乎稳了。
不过也有不少没看过电影的人想知道,这到底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又到底讲了一群什么人的故事。
今天,我不妨跟大家科普一下,电影《长空之王》的主角,那些共和国的试飞员们。
空军试飞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伴随我们的空军产生,至今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了。
试飞员,顾名思义,就是驾驶尚未定型的飞机,对各种极限条件下的飞行数据进行全面考核,同时帮助研发、设计、改进新型飞机的飞行员们。
试飞事业,是在探索飞行的未知数。
1956年7月19日,首飞试飞员吴克明驾驶着第一架国产歼-5飞机驶向蓝天,这代表着我国的航空工业进入喷气时代。
之后,每一代新型飞机的出现,都有试飞员们的身影。
而试飞员,也被称为“和平时期距离死亡最近的人”。
其实很好理解,平时我们坐的飞机,都是已经研发成熟,所有条件都经历过成百上千次试验的飞机。
可试飞员们驾驶的,都是最新研发出来的新款飞机。
不像民航客机,试飞员们驾驶的战斗机,一般都有技术差或者代差,这可能意味着,之前的技术完全被淘汰,这就导致了新型飞机的不稳定性。
一方面,驾驶新飞机,对试飞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这些飞机根本没有经过实践检验,如果技术不过关,很容易在试飞过程中出现意外,甚至直接出现坠机事故。
另一方面,试飞员们的职责,就是挑战新飞机的各种数据极限,比如极限高度、速度以及逃生功能等等,对极限的挑战,意味着触摸危险的边缘,这让试飞员成了“刀尖上跳舞的人”。
用《长空之王》中的话说,这群人,是明知道那里有电,还不得不去摸的人,是明知道有危险还义无反顾的人,明知道不可为而为之的“摸电门的人”。
长久以来,试飞员一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职业,无数无名英雄,为了共和国的航空事业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
而此次五一档的《长空之王》,终于将他们的故事搬上了大银幕。
这群人,是共和国空军的真正奠基者,是我们新战机开发的先行者,是我们空中利剑的守卫者,也是我国国防力量发展的见证者。
在《长空之王》中,不仅讲述了新一代试飞员的成长,也讲述了老一辈试飞员和新试飞员们的传承。
这种“试飞精神”,是整部电影的底气,正是有这样的底气,看完电影才会觉得热血澎湃,也才会被电影中那种坚持不懈,不怕牺牲,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所感动。
试飞员是一个高尚的职业,试飞员们,都有非凡的家国情怀。
大多数试飞员,在飞机出现意外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都不是自己的生命安危,而是保护战机和数据。
因为战机造价很贵,这是真正的国家财产,而试飞的数据,就是试飞的目的,只有数据得以保留,战机才能据此改进。
也正因如此,有不少试飞员,在执行试飞任务的时候,永远离开了我们。
据统计,迄今为止,中国空军试飞员成功试飞180余型、22000余架国产飞机。而这张闪亮成绩单的背后,是500多次的重大险情和32名优秀试飞员献出的宝贵生命。
中国战斗机的包线,每一寸都是试飞员们用生命换来的。
这种说法并不夸张,也正因为如此,试飞员的故事,才值得我们去了解,去感受,《长空之王》才值得我们在五一档去观看,去体会。
距离五一仅有不到一周的时间,大家有空一定要提前买票,这样不仅能保证在第一时间看到影片,还有可能一起见证五一档又一个纪录的诞生。
4月28日,让我们在影院相约《长空之王》,不见不散!
驾驶长空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