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不打码,华语剧出息了
《他是谁》,堪称近期的最失望!
刚开播时,它号称是第二部《狂飙》,谁知,后面越看越不对劲儿,大结局烂尾评
分更是直接从8分+掉到了6分。
为什么?
不光剧组疑惑,观众也不理解啊
。
按说故事聚焦连环杀人案、碎尸案、扫黑除恶,集悬疑、刑侦、都市于一身,手握一手好牌。
结果嘞。
拍出来——
剪辑混乱,BGM瞎用;
画面疑神疑鬼,为了渲染气氛而渲染,压根没有层层递进的感觉;
最大的硬伤是稀烂的剧情。
开篇布局很大,但后期不仅挖的坑一个没填,还拉扯出一堆和主线无关的,拖沓又琐碎。
此时此刻,观众只想说:
凶手爱谁谁。
毕竟,我连受害者长啥样都忘了。
唉!
真是可惜了这设定。
不过,影视圈之大,你拍不好,自然有人能拍好。
这不,湾湾就又出了一部——
《模仿犯》
抛开别的不说,网飞加持的台剧yyds!
而本剧,是第一部挤进网飞全球TOP10的华语剧。
平台一口气放出10集,一集55分钟,短小精悍,正适合下饭。
打开本剧,依然是——
近几年爆款华语剧的阵容:吴慷仁、柯佳嬿、林心如......
敢拍的镜头:
狂起来刹不住车的剧本:
尽管不愿意承认,但还是得说,很多内地同行又被吊打了。
故事改编自日本同名推理小说,设定在上世纪90年代。
当时的科技尚不发达,警方在办案的时候总是困难重重,进展缓慢。
比如男主郭晓其就遇到了棘手地。
在公园内,有群众报警,称在园区的草地上发现了一只手。
这手被放置在盒子里,像是被精美包装的礼物。
办案的警官随即判断,一看就是欠了债,被仇家砍下来的。
但郭晓其身为检察官,在仔细复盘后,又发现了诸多疑点。
1、这手的拇指脱臼。
显然,她在死之前激烈地挣扎过。
2、手指边缘有相同方向的伤痕。
可猜测,她被某种特定的工具给禁锢住了。
种种迹象表明,该案件不简单。
下一步,需要尽快搜寻周边的失踪人口,以及找到当事人。
正当郭晓其一头雾水,法医突然想起来,两三年前也有案件里,女子拇指脱臼。
得知这个线索,郭晓其打开了该案件的卷宗。
那是1995年。
一个名叫田村义的摄影师,自首称杀了人。
受害人是雨萍,尸体被埋在田村义家门外的空地。
其死状惨烈,身体一丝不挂,舌骨骨折,颈部淤青,身上多处挫伤。
同样的,手指拇指脱臼,有被类似手铐等工具扣押的痕迹。
由于人证物证俱全,案件没有什么争议的结案了。
但,郭晓其看了,便找到了漏洞。
原来,尸检报告有个小细节是,受害人的下体有刻意被清洗的痕迹。
???
田村义都自首了,为何还要毁掉作案证据。
于是,郭晓其带着疑惑,去监狱找到服刑中的田村义。
无需多说,他只拿一个小手铐,就测试出田村义压根不熟练操作,且他并不知道雨萍的手被铐过。
而经过郭晓其实地勘察作案现场,田村义则根本不具备作案的时间。
这说明,田村义很有可能有共犯。
此时,再结合公园的断掌,两个手掌的伤痕高度一致,难道杀人的凶手仍逍遥法外?
讲真,短短两集,信息量巨大。
厂长看的时候,眼睛都不舍得眨一下,生怕错过一点儿关键线索。
当然了,这部剧如此之吸引人,不单单是节奏快。
有一说一,编剧真的很会写。
整部剧不是在利用连环杀女案搞噱头,而是认认真真地在拍刑侦,讲故事。
剧中,人设饱满,逻辑经得起推敲。
比如郭晓其在调查中的出色表现,前面是有铺垫的。
第一集开始,就是郭晓其的高光时刻。
一案件是,一对夫妻倒在家中,被刀刺伤流血而死。
由于门没关,路过的邻居看到了夫妻俩的儿子,正拿着刀站在尸体旁。
就这样,儿子被抓成为重大嫌疑人。
按说,证据确凿,儿子百口莫辨。
但郭晓其没有敷衍了事,而是极其耐心地开导拒绝沟通的儿子。
并且,他在现场看到儿子的卧室,游戏机被按暂停,推断案发时,儿子正在玩游戏。
再经过他走访儿子的同学得知,当晚他同学在家中短暂陪他打过游戏。
为了验证儿子是否有充分的作案时间,郭晓其硬是练习打游戏,从第一关玩到被暂停的那一关。
最终,他花费四天,前后玩了几百遍,得出儿子不具备作案时间。
当看到检察官如此相信自己,儿子终于哭了出来,吐露自己看到爸妈惨状时的不知所措。
一件小小的案件,就把男主的耐心、负责、超强的业务能力、正义感体现地淋漓尽致。
除了男主,与案件相关的还有很多人,涉及各行各业。
比如心理辅导师胡允辉。
她是田村义的心理诱导师,为郭晓其提供了诸多案情分析。
比如女记者。
她是雨萍的室友,案发时坚信雨萍不是调查中的那般不检点,且因她的口供与调查不符,遭警方改动,她愤怒之余,却无能为力。
就这样,她进了媒体这一行,希望能有伸张正义的发言权。
不过,本剧最精彩的还是透过案件,呈现了那个年代落后、复杂、混乱的社会。
警察敷衍结案,只求领了工资,过舒服日子;
检察官与商人、黑帮勾结,腐败贪污,一塌糊涂。
当有关部门失去了公信力,媒体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存在。
提前剧透一点是,在断掌案、雨萍案背后,确实有一个神秘人出现。
并且,他还在继续作恶。
他绑架女孩,使劲凌辱,将其捆绑,折磨得对方痛不欲生。
包括连警察的女儿也不放过。
最令人咋舌的是,他的身上丝毫没有杀人后的恐惧感。
不仅没有,他还肆意挑衅。
挑衅警察。
他给电视台寄了一盘录像带,公告杀戮仍在持续,而杀人的人,可能是任何人。
挑衅受害者家属。
在断掌之后,又有女孩失踪了。
隔天家属便接到电话,对方让他去街上学狗叫,学到半夜12点才肯放人。
家属照做了。
女孩却没回来。
回来的是女孩带血的内衣,以及一盘记录了她被害过程的录像带。
是的,凶手仿佛在昭告天下,他杀一个人如同捏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
讲真,生活在如今这个法制健全,安全系数极高的社会,厂长看到这一幕是感觉不可思议的。
但回想起台湾女明星白冰冰17岁女儿被撕票一案,瞬间汗毛竖起。
两者的疯狂简直是一模一样。
同样疯狂的还有吃人血馒头的电视台、媒体。
为了让女孩的尸体回来,家属曾去电视台求助,向凶手喊话。
你以为家属去电视台寻女,是电视台出于善意的帮助???
不不不。
实际上,节目组是把轰动的失踪案家属,当作爆点,博取流量。
新闻曾经代表了真相,但现在是一场又一场的真人秀,每一个舞台都是由观众的欲望创造出来的。
唯有观众沉迷的目光,表演者才有存在的价值。
镜头前,家属在流泪;
节目组却选择播放攻击受害者和家属的留言。
彼时,节目组看着一路飙升的收视率,内心一定是在狂喜。
讽刺的是,请来家属的人,正是前文提到的女记者。
事后,她拒绝了家属的答谢,满怀愧疚地说——
记者都一样,都是为了新闻而已。
可以说,本剧简直是《我们与恶的距离》的前传。
凶手很猖狂,作案手法很残暴,媒体、公众的态度很浮躁和极端。
乍一看觉得莫名其妙,实则看下现在的网络、社会,整个一生动还原现实啊。
从某种程度上讲,编剧做到了解析人性,而不是遮掩人性。
但,一如《我们与恶的距离》中没有一黑到底;
面对这些丑恶、阴暗、身不由己......就像剧中的台词说的——
我们永远有机会做出高尚的选择,不必像野兽一样屈服于本能,被恐惧或愤怒所左右;
这个世界的黑暗不会消失,我们所能做的,是用更多的温暖跟光去平衡。
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