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电影是否让赫敏太完美了?其实影响了她的角色发展

更新日期:2023-02-26 14:07:09播放:2458次编辑:来源:友谊影视
赫敏在《哈利波特》书中的个人缺陷让角色发展反而令人满意,相比原著,电影却把赫敏·格兰杰这个角色塑造得太完美了,这最终影响了人们对她与朋友之间关系的某些看法。从文学搬上银幕,要把一个人物的性格在细微差别

赫敏在《哈利波特》书中的个人缺陷让角色发展反而令人满意,相比原著,电影却把赫敏·格兰杰这个角色塑造得太完美了,这最终影响了人们对她与朋友之间关系的某些看法。

从文学搬上银幕,要把一个人物的性格在细微差别上一一包含,是很困难的,因为电影通常情况下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深入的探索和还原,所以往往表现出来的结果很可能是一个比原始材料更肤浅的特征。以《哈利·波特》中的赫敏为例,从文学到影视的改编就让她失去了许多充满个性化的缺陷。

当赫敏在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首次出现在银幕上时,其描述和书中就基本是一样的,她是一个专横的万事通。之后,随着系列在荧幕上的扩展和时间的推移,这种特质逐渐从这个角色中消失了。从某种程度上讲,书中的赫敏确实也是如此,毕竟随着她年龄的增长,她自己也认识到,如果总是居高临下地跟别人交流,就不可能有朋友。但实际上,她的这个缺陷却从来都没有完全消失。事实上,她越来越喜欢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观点也变得越来越僵化——这与她在电影中的形象截然不同。

在《哈利波特》原作中,赫敏的思想可能非常封闭

在《哈利·波特》电影中,赫敏被刻画成了一个完美的女巫师,也是一个很少犯错的朋友,但在书中因其非常封闭的思想却带来许多问题。在原作中她一直很自以为是,到了《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结尾,几乎没有什么再可以动摇她的想法。当她得出一个结论时,她看似努力打开自己的心扉,总先承认自己可能是错的,其实心里并不一定是这么想的,这个缺陷让这个角色看上去更有趣。

当涉及到别人给出不同的意见时——尤其是哈利的意见,他则更依赖直觉而不是逻辑,而且表现得非常刻薄。比如当哈利怀疑德拉科已经成为食死徒,而每当他提起这件事时,赫敏就当着他的面大笑,嘲笑他,还给他翻白眼。再如后来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她与哈利争论圣器的存在,甚至坚持认为它们不可能存在,就算是思考这个问题都是在浪费时间。当然,这两次最后都证明了哈利是对的,但赫敏当时就是听不进去。

赫敏必须明白不是所有事情都能用逻辑解决的

赫敏·格兰杰的机智和缜密的逻辑多次拯救了哈利·波特的生命,哈利一直很欣赏她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赫敏变得过于依赖她的逻辑,却常常低估了直觉的价值。而哈利却总是依靠直觉行事,在书中,这种处事差异常常使他们彼此不和。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中,赫敏从没有因为对德拉科的错误判断向哈利道歉,哪怕后来她自己都发现,邓布利多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此外,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在寻找魂器的过程中她继续无视了哈利的直觉。

赫敏确信死亡圣器不可能是真的,可哈利最后证明了自己是对的。有关哈利自己整个故事都是违背逻辑的,从他还是婴儿时从伏地魔的杀戮咒中幸存下来,到最后一次哈利波特与老魔杖之战,正是这种违背逻辑的特点,恰恰让伏地魔看不到哈利的胜利。伏地魔是个天才,他不知道有超越逻辑的神秘力量在发挥作用。虽然赫敏和伏地魔不同,她是属于正义的一方,但她却要吸取同样的教训:逻辑并不是总是那么有效,有时,一个人必须跟随内心的直觉来行事。

赫敏在电影中的完美改变了她的人际关系

在《哈利·波特》的原作中,赫敏是一个非常不完美的角色,她意识到学术和聪明并不是唯一有价值的东西,正因为如此,她在原作中的角色发展令读者非常满意,因为赫敏的这种角色发展也让她和罗恩的婚姻发展非常顺利。这两人都是不完美的人物,却在彼此身上找到了某种程度的平衡,赫敏学会了放手,重视不同的智慧,而在《死亡圣器》中罗恩离开后,他学会了放下嫉妒。在电影中,罗恩的不完美实际上还被放大了,但赫敏过于完美的性格与他的不一致却反而更加不入。

而且,由于哈利和赫敏在电影中几乎没有争吵的经历,他们的友谊在电影中显得非常非常完美,甚至有的观众都看出了一种难得的“学反应”。如果没有哈利的内心独白,观众无法察觉哈利把赫敏看作是一个专横的、有点令人难过的姐姐。他爱她,欣赏她,但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罗曼史,因为虽然电影中的赫敏和大难不死的男孩很般配,但原作中的赫敏没有那么完美,也没有那么完美的人际关系。

欧美明星哈利·波特赫敏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