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解密吉林大米的“前世今生”
对于大多数饮食豪放的东北人而言,菜可以简单,但米饭绝不能凑合。东北人为何会对一碗米饭情有独钟呢?3月21日,CCTV-10《味道》栏目走进吉林,通过专题片形式全面而有深度地展示“吉林大米”的“前世今生”和新时代环境下的区域公用品牌“吉林大米”如何推动吉林省粮食产业发展、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所做出的一系列积极努力。
3月21日18:54分首播(3月25、26日12:49分重播)的这期《味道》里,节目主持人会带您一探究竟,什么样的大米才能登上东北人的餐桌?
天时、地利:优渥粳稻种植条件催生黄金水稻带
享有“天下粮仓”美誉的吉林省位于北纬41-46度,是世界公认的黄金水稻带,东部是长白山原始森林,中部松辽平原、西部草原湿地。森林覆盖率达43.6%,黑土层深厚且有机质和矿物质含量高,再加上吉林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这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水稻生长和干物质积累、降低米中的淀粉含量、不易出现高温热害。1600多条无污染的源头性河流滋润着18.74万平方公里的吉林大地。
除此之外,省内的800多个湖泊泡沼是吉林省稻米生长灌溉的重要水源。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重如砂、亮如玉、溢馨香的吉林大米。
而土壤是稻米赖以生存的根茎,吉林中部土壤类型为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这片黑土层是表植被经过长期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而成的粘质土壤,其结构好吸收量大,故而保水保肥能力强。
科学研究表明,每形成一厘米厚的黑土需要200-400年的时间,而吉林省中部的黑土层大多达到近一米,这意味着这片黑土至少积累了两万年至四万年之久。几万年积养的黑土有机物质含量在3%-10%之间。正是几万年积养的黑土,千百年来孕育了老少皆宜的优质大米。
人和:科技、传播、政策助推吉林大米再上层楼
吉林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早在唐朝时期卢城之稻就已享誉华夏,曾多次向唐王朝纳贡,到了清朝更是成为历代皇室指定的御用贡米。据考证,日本越光稻和韩国釜山稻之母本皆来自卢城之稻。
现今吉林省水稻种植面积近1300万亩,年产量120亿斤以上,占东北三省一区总产量四分之一。
为了使吉林大米“好米”变“名米”,“名米”卖“优价”,区域公用品牌“吉林大米”诞生,开始探索以品牌为引领,促进产业融合、整合资源推进产业发展的创新之路。
2013年开始,吉林省粮食局认真贯彻吉林省政府办公厅给出《关于推进吉林省大米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切实推进吉林大米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产业做大、品牌做响”的目标。
在对吉林大米核心建设的过程中,吉林省粮食局围绕吉林省广袤区域特征,集中打造“吉林大米”统一标识下的东部火山岩大米、中部黑土有机大米、西部弱碱大米三大系列中高端大米,稻花香、长粒香、圆粒香、小町四大品类热销市场。
“中国大米看东北,东北大米看吉林”。“吉林大米”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区域粮食公用品牌,而是走向一个集理想、责任、情怀、坚持于一身的地域人文品牌!而央媒镜头下的吉林大米更是对公共品牌“吉林大米”品牌的价值肯定。
科技加持、多元传播、政策到位多管齐下,助推吉林大米品牌建设再上层楼,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传承、升华“农耕文化” 一粒稻米串起中国老百姓的餐桌
农耕文化是农业品牌的精髓和灵魂。吉林大米公共品牌市场化的进程,本质上就是文化力的提升,文化不是产业或品牌的附属品,而是一种强大的生产力。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水土丰饶之处,稻浪翻涌,千百年来,黑土地上承载着耕作者日复一日深沉的情愫。汗水滴入土壤,长出金黄,由北到南,一粒稻米串起了中国老百姓的餐桌。折射出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万千变化!(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