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央视痛批的“绝望的文盲”,撕开了多少演员的遮羞布?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017/2000词条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3414天
01
“绝望的文盲”这个梗,起初源自2023的春节档电影《满江红》。
片方在发票房破21亿的海报时,配的文案是“不忘靖「康耻」,忠义「犹未」尽”。把连在一起的「靖康」的年号,硬是给分开了。
诸如此类的低级错误,网友还找出不少,于是被嘲“绝望的文盲”。
后来,另一档热映电影路演时,这个热梗又一次被推上高潮。
有观众对这部电影的主演提问:听说导演让你独处一周看书,不知道你对哪本书印象最深刻?
结果这位主演反问:你说待一个星期为什么能说到书?
观众解释了一下,又重复了一遍问题。
男主顾左右而言他,说感受,说电影,说独处,说安静,就是半个字不提看了什么书。
不死心的观众又问:在你心中,叶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你塑造他、想把他呈现给观众的时候,你认为他身上最难捕捉到的点是什么?
这本该是个很基础的问题,演员要想诠释好角色,起码要先理解角色。
然而,这位主演却贡献了史诗级灾难般的回应。
他先是沉默半晌,接着拿起话筒支支吾吾地说:“这个确实啊,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观众也是不信邪,又问:如果见到角色会对他说什么?
男主再次支支吾吾,最后直接来了句:“这种问题没意义,因为根本不会见面……”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现场的尴尬,以及男主的“绝望”。
这段视频曝光后,男主一时间沦为娱乐圈的笑柄。
前两天,央视也发文痛批:绝望的“文盲”,能演好戏吗?
其实,此语境中的“文盲”,并不是“学历低”的代名词。
毕竟术业有专攻,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不一定直接挂钩。
大家口中的“文盲演员”,更多指的是那些文化储备不高、脑袋空空,又不努力读剧本、琢磨角色的演员们。
想起郝蕾曾经在《十三邀》中,提到张颂文跟她说过的一件事。
张颂文告诉她,自己朋友的孩子学习不好,所以那位朋友想让他把自己的孩子弄到电影学院上学去。
在这些父母眼里,演员的门槛很低,学习不好不要紧,只要长得好看就能当演员。
郝蕾觉得非常吃惊,并表示做演员也是有门槛的:
“读不懂书的人怎么能读懂剧本,更不要说去呈现了,难道我们很没文化吗?”
02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当演员没门槛?甚至连基本的文化知识都不需要具备?
不就是因为这届明星中,“绝望的文盲”越来越多么?
比如:
给粉丝送祝福,把身体健康的“康”字写成病字头;
一张食谱14个字,能写错3个;
宣传《新红楼梦》,却连自己饰演的角色判词都念不清楚。
这样的文化功底,代入角色中,最后给观众的感受就是,你不知道TA的表演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比如:
当得知心爱的女人去世时,演员好像表演的是悲痛欲绝,又好像是忘记台词:
男主看到女主从眼前消失,这样的表情,也不知道是在演绎痛苦还是窃喜:
还有一部民国剧中的一个桥段,男演员表现出的角色状态,像是展示自己的弹跳力,又像是胳膊夹了体温计,就是跟他要诠释的“英勇杀敌”毫不相关。
这届明星,爱读书、看好书的没几个,全在营销十级滤镜、九级美颜的虚空皮囊。
观众自然觉得,只要有好看的皮囊,就能当明星,至于肚里有没有墨水,一点也不重要。
但你看,那些在专业领域造诣颇高的老戏骨,哪一个不是文化人?
赵立新讲:“演员拼到最后,就是拼读书。”
何冰说:“演戏讲究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
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当年为了争取这个角色,竟写了几页纸的人物理解,还附上自己写的小诗,一并寄给公开选角的导演。
时隔多年,当她再次谈起自己饰演的角色时,仍能生动地描述出林黛玉去世前的心理状态:
还有最近爆火的张颂文,一闲下来就读书,读各种书,不仅读书,还写文章。
有好事的网友考古张颂文,竟挖出多篇他以前在杂志期刊上发表的文章。
比如2014年,他在《读者:全世爱(原创版)》上发表过一篇标题为“火柴天堂”的文章。
2017年,他在《天涯》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标题为“在心里点灯的人”。
同样被观众问到“在现实中遇到角色”的问题时,吴京在《流浪地球》路演中是这样回答的:
表演作为艺术的一种,和世间其他事一样,需要持续优质的输入,才能保证有质量的输出。
这里的输入,包括生活的历练、自身的感悟,以及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大脑的信息。
信息论有个观点叫Garbage in, Garbage out,即“垃圾进,垃圾出”。
一个人的阅历有限,如果又从不阅读,那么他输出的东西,自然也没什么内容和价值。
03
物理学上有个“熵增定律”,指的是:孤立封闭系统,总是趋向于熵增,最终达到熵的最大状态,即最混乱无序的状态。
其中,“熵”是关于系统混乱程度的一个度量。
换言之,如果要保持有序,系统必须保持开放,意即有持续的输入。
做演员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持续优质的输入,他输出时呈现出来给观众的东西就不具备可看性。
就像央视说的:
《演员的自我修养》,重点在于“修养”,而非“自我”。
这里的修养,就包括修炼“文化素养”。
演员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理解剧本,并对角色进行更深入、更准确的把握。
前几天,演员兼制片人的张萌,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一个视频,解释“演员到底需不需要有文化”这个问题。
她举了一个例子,说之前拍戏选角,她选了一位年轻的演员做女主。
而在此之前,这位演员从来没有塑造过类似的角色,并且以她的年龄和生活阅历,完全没办法覆盖这个角色,导演对此很担忧。
但这个演员是个学霸,很短的时间内,她就完成了对这个角色的解读和理解,从而完全让这个角色贴到自己身上,赋予角色新的生命。
所以当时张萌就跟导演打包票,说她选的这个演员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不仅表演经验丰富,更具备对剧本和角色的理解能力,让导演放心。
张萌说,只要演员自身拥有强大的理解力,即便遇到了自己从来没有挑战过的角色,也可以轻松驾驭。
而要拥有这样的理解能力,日常就需要多读书,多储备知识,拥有跨文化理解的能力。
否则,他的表演就很依赖导演,需要导演在现场手把手地教。
如果遇到有些导演在现场是以镜头为主,不是很愿意去抠戏,这个时候,演员就需要承担(差评)损失和风险。
从这个细节来看,有文化有知识的演员,通过剧本上的台词,就能感受到角色背后的生命张力,感受到人物应该有的个性特点,从而很好的把这些东西演绎出来。
所以,演员不但要有外表,内在也很重要。
梁文道曾说过,文化的作用就在于“他把意义加诸世界,使得世界可以被理解”。
一个人的文化底蕴有多深厚,他对世界的理解就有多深刻。
深刻理解之后的输出,才经得起推敲。
04
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
读书,是收获体验和阅历最低成本的方法。
无论从事何种行业,你读过的书,都能一本本充实你的内心,帮助你轻松跨越各种门槛,在自己的领域风生水起。
越是想要精进,就越是需要书本的沉淀,文化的加持。
愿你我都能用书本的厚度,丰富自己的生活,垫高自己的人生。
央视电影张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