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胡鑫宇和他的父母看过电影《鱼之子》会是什么结果
昨晚看了一部名为《鱼之子》的日本影片,导演是冲田修一。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由此我想到了近期被世人广为关注的胡鑫宇自杀事件,在十五岁的花季年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世界很大,有很多美好的东西,难道就没有一样是他觉得有意义和留恋的吗?他的父母在经历长达106天的痛苦和煎熬后,最终看到的是这样的结果,内心里应该是苦苦地问着为什么,好好的为什么就自杀了。
我比较喜欢看人物传记类型文影视或小说,它可以使你在很短的时间里了解一个人的一生,在别人的一生经历里,你能看到历史、看到失败成功,能够学到思想和方法,能够悟到哲理,能够指引自己今后的道路和方向。电影《鱼之子》改编自鱼君的自传《鱼君的一鱼一会~每天都忘我的人生!~》,主要讲述了插画师、艺人、鱼类专家“鱼君”宫泽正之 的人生经历。假如胡鑫宇和他的父母看过电影《鱼之子》,能够从中悟到些道理和方法,那么绝不会有这么悲惨的结果。
《鱼之子》是小众题材的电影,大多数人都不会有这样的经历,都是走着大体相同的道路,但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与大众不同的人,他们需要特别的关心、特殊的关爱。我们先了解一下电影内容吧。
片中主人公叫宫仔,她从小就对鱼类有着近乎痴迷的喜爱,她敬称鱼为“鱼大大”,人们说她是鱼的孩子。喜欢看鱼:小学阶段的宫仔在鱼类展览馆,对各种鱼是百看不厌,入迷的就连广播闭馆的通知都听不到,而哥哥却没有任何兴趣,在一旁的座上呼呼睡觉;妈妈给她买的《鱼贝图鉴》爱不释手,每天在放学的路上还要翻看;长大了在鱼类表演馆打工,因为看鱼耽误工作被辞退。喜欢吃鱼:小时候妈妈给做鱼吃,一个章鱼就列出炸、炒、煮、生拌、煲等十来种吃法,每天不断百,吃不厌;长大了自己做,总能品出各种鱼的美味。喜欢养鱼:满屋都是鱼缸,养的各种鱼就是她生活的伙伴;在学校喂养中华鲎,实现了人工孵化的突破。喜欢画鱼:从小学到高中每周的“宫仔新闻”手抄报主题都是鱼,介绍鱼的种类、习性、钓法等,而且画鱼画的越来越好,老师为她的画办过展览,在街上随便涂鸦就能把鱼画的活灵活现。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宫仔从小到大把精力和心思都用在了鱼类,文化课成绩一塌糊涂,大学肯定是考不上了,走上社会后,先后在鱼类表演馆、寿司店、鱼类宠物店打工,收入微薄,工作不如意,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鱼类的热爱。她画的鱼慢慢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开始为杂志社画插图,她掌握的鱼类知识得到了认可,开始做鱼类电视节目,最终她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成为了鱼类专家、鱼博士,出版了自己编写的《鱼类图鉴》。
宫仔成功了,实现了自己喜欢的生活和人生,也为社会和其他人带来了帮助和贡献。她走了一条与常人不同的路子,这条路能走出来离不开一个重要的人,那就是她的妈妈。小时候宫仔画的章鱼,是妈妈细心的装裱好挂在墙上;她想养章鱼,是妈妈说可以;学校老师因学习成绩差找家长,是妈妈说“宫仔挺好的,她喜欢鱼、还画鱼的画,这就行了”。 片中展现妈妈对宫仔默默支持和帮助的细节还有很多,比如妈妈实际上不喜欢鱼,但宫仔喜欢,妈妈宁愿忍受满手难闻的腥味,也会给宫仔做各种鱼吃,而且一直瞒着宫仔自己不喜欢鱼的事实。 在别人看来宫仔是异类,是个鱼疯子,但在妈妈的眼里看到了孩子的亮点,是妈妈的理解和鼓励让宫仔睁大了双眼、敞开了心扉,走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道路。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近些年出现了不少类似胡鑫宇自杀这样的事件,他们年纪尚小,对人生和社会的认知还懵懵懂懂,需要有人帮助引导。有评论说胡鑫宇自杀父母要负全责,这个观点有道理,作为父母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不能给孩子压力而是给与动力。特殊的孩子一定要用特殊的办法教育引导,发现他的兴趣点,找到他能够快乐的源泉。因人施教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往往在实际的操作上又回到统一的一个标准。妈妈看到宫仔的心思不在文化课上,没有硬逼着她去考大学,在高中毕业后鼓励她走上社会,去寻找、去看自己喜欢的更大的鱼类世界。
有网评说《鱼之子》是摧毁人的价值观,从某个角度说也有他的道理,那就是宫仔妈妈的行为和大家的行为不一样,不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孩子们看了可能会学宫仔不努力学习文化课,所以不入流、影响价值观。什么是正确的好的价值观人生观,难道考上大学就有价值,干别的就没有价值?每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是不同的,不可能千篇一律,如果都一样那就真的向宫仔妈妈说的机器人了。对孩子的要求框子要大一些,允许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快乐,只要不违反法律规定、不违反道德标准、不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伤害,过多过严的束缚是会“杀人”的。真的不希望胡鑫宇这类事件再次出现,真的希望孩子们能向宫仔那样快乐成长!
鱼之子胡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