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当年是如何出炉的?
1964年,由王苹、葛鑫执导,沈西蒙、漠雁、吕兴臣集体创作,徐林格 、袁岳 、廖有梁 、陶玉玲 主演的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在国内上映。影片讲述了上海解放后,解放军某部八连接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任务——在南京路站岗执勤。这当然不是“站马路”那么简单,南京路上资产阶级的灯红酒绿是他们需要面对的全新课题。在大上海“香风”的熏染下,三排长陈喜扔掉了有补丁的布袜,还嫌弃农村来的妻子春妮太土气,跟不上潮流;新战士童阿南学生气十足,不请假就与同学到国际饭店吃饭,被批评后竟然留下一张字条扬长而去;班长赵大大怎么也看不惯这大上海,闹着要到有仗打的地方去。而另一方面,国民党特务也正在酝酿着一场破坏行动......
连队针对新的斗争形势,展开了思想教育,还对症下药帮助陈喜和童阿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指导员路华语重心长地教育他们不要忘记自己的阶级本色,牢记毛主席提防“糖衣炮弹”攻击的指示,亲人们也帮助他们认清了自己思想上的懈怠。
八连很快适应了这场新的斗争,并粉碎了特务老K、曲曼丽的破坏活动。不久,朝鲜战争爆发,陈喜、赵大大、童阿南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赴朝作战的志愿军行列中......
《霓虹灯下的哨兵》取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警备区特务团三营8连的真实故事,至今“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旗帜依旧在飘扬,它时刻提醒着全党全军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解放前的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被誉为“冒险家的乐园”。如何在这座大城市落住脚,是摆在党和解放军面前的一道难题。在上海战役打响前,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打上海,要文打,不要武打,打的不仅是一个军事仗,也是一个出色的政治仗,不仅要消灭敌人,还要保全城市,还要争取人心。”当时陈毅司令员曾说,这是“瓷器店里打老鼠”。
1949年5月27日,经过激烈的战斗,上海全面解放,解放军进入了这座大城市,却又要面对新的考验。入城后,解放军严格遵守《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露宿街头,秋毫无犯。十万大军在街头和衣而睡的镜头使得上海市民大为震惊,几十年来他们见识过太多的军队,而这样纪律严明、不扰百姓的军队他们还是第一次见到。
当时的八连(番号曾几经变化)本是一群来自胶东半岛农民子弟兵组成的辎重连,于1947年8月在山东莱阳县(今莱阳市)组建,后随三野大军解放上海。进城之后,八连接到的命令却是驻守南京路。
这一命令让战士们非常不理解:上海解放了,我们作战部队就要继续往前冲,消灭敌人。在这里守卫城市站马路算什么?许多人都想不通。
后来,八连的战士们在南京路巡逻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站马路并不比行军打仗轻松多少。他们感受到了这里奢靡的生活风气,还有残余反动势力的威胁。当时的指导员张成志为了不让战士们受到资产阶级风气的熏染,展开了多次思想教育。他们牢记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自此之后,八连在南京路坚持艰苦朴素的传统,他们勤俭节约、拾金不昧,成为南京军区的一支模范部队。
1956年,当时的南京军区部队宣传干事吕兴臣拍摄一张题为《南京路上的哨兵》的照片,刊登在《解放日报》上。照片中,在灯红酒绿的南京路夜景中,一位战士手握钢枪,在南京路上站岗,背后繁华的都市与战士的威严相对照,形成了强烈的戏剧感。后来,吕兴臣又在《解放日报》上相继发表了《行军锅》、《38个补丁的衬衫》、《工具箱》、《一分钱的故事》等多篇报道八连艰苦奋斗的文章。
吕兴臣
1959年,《解放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南京路上好八连》的通讯,这篇文章生动刻画了八连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这也是八连的先进事迹首次被完整地报道出来。当时国家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好八连”的勤俭精神在此时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不久,时任上海警备区司令员的王必成把“好八连”的事迹介绍给了南京军区文化部副部长沈西蒙,希望他能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沈西蒙决定以此写一部多幕话剧,于是他深入到八连体验生活。在这里的四十多天,他看了许多关于八连的新闻报道和通讯。最后,他决定将剧本的大背景放在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到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之间,因为那是历史大转折的年代,也是南京路最富有戏剧性,矛盾冲突比较集中的时期。
沈西蒙
1961年,沈西蒙经过一个月的写作,创作出话剧剧本《霓虹灯下的哨兵》。里面展现了多个解放军战士的形象,包括性情有点“野”的连长鲁大成,憨直的赵大大,以及陈喜和童阿南等等,他们都有或多或少的缺点,但性格鲜明,符合人性。
剧本出来之后,却一度被斥为“大毒草”,有人认为这些有缺点的战士是在抹黑解放军的形象。关键时刻,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元帅出来讲话,认为战士们也是普通人,有正常的思想感情,同样也会有缺点。
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由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演出,经过几个月的排演,他们来到北京,向中央和各大军区领导做汇报演出。
公演之后,《霓虹灯下的哨兵》在首都文艺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观众们不仅欣赏到话剧的魅力,也通过这部剧进一步了解了南京路上好八连的英雄事迹。热心文艺事业的周恩来总理还曾多次为话剧提出修改意见,毛泽东主席也在中南海观看了该剧,不久后挥毫写下杂言诗《八连颂》。1963年5月5日,八连正式被授予“南京路上好八连”荣誉称号。
为了继续扩大影响,周恩来总理找到夏衍,要他负责把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拍成电影,而且要求一句台词不能改,一个演员不准换。周总理还点名由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导演王苹执导此片,因为她既熟悉部队生活,也熟悉上海,而且此前她还和片中的几位演员在电影《柳堡的故事》中有过合作。王苹导演接到任务后,与沈西蒙一起研究修改剧本。她还到八连体验生活,听取战士们在看完话剧后的感受。她还根据电影特点对剧本提出了修改意见,以打破舞台框框,丰富影片的情节。
因为演员全部是南京前线话剧团的原班人马,为了让这些话剧演员尽快适应电影表演,王苹还请来白杨、秦怡、孙道临等人来给他们讲课、做示范。
1963年底,电影版《霓虹灯下的哨兵》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在南京路开始实地拍摄。
1964年9月14日,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杀青。后来一经上映,便好评如潮......
作为20世纪60年代的红色经典,《霓虹灯下的哨兵》在表现形式上带有那个年代特有的痕迹。但影片所表达的精神,却适用于任何一个时代。尤其是在如今物质生活和经济水平高度发达,新的诱惑不断出现的情况下,这部作品所带来的警示意义依旧深远。
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经典
2022好莱坞最高片酬男星Top5!…
好莱坞一线明星的片酬到底有多少…
《壮志凌云2》击败《阿凡达2》和…
2022年好莱坞的许多大片,在影院…
《壮志凌云2》成为奥斯卡候选,…
距离2023年奥斯卡颁奖典,已经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