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制作可说摸到了好莱坞门槛,也证明文化产业差距仍然巨大

更新日期:2023-02-05 05:04:44阅读:1588次编辑:来源:友谊影视
《流浪地球2》的里程碑意义不仅仅是带来了一个成功的电影和较高的票房,同时我们也在近期的一系列新闻报道中看到了很多更新的电影制作过程中的组织、技术运用,这些都是之前中国电影所不具备的。众所周知,尽管近



流浪地球2》的里程碑意义不仅仅是带来了一个成功的电影和较高的票房,同时我们也在近期的一系列新闻报道中看到了很多更新的电影制作过程中的组织、技术运用,这些都是之前中国电影所不具备的。

众所周知,尽管近几年好莱坞影响力下降,但是美国的整体文化产业依然处于垄断状态。这当然与美国的霸权有关,但同样的,美国的电影产业在能力上也是能够压倒其他国家的竞争者的,并有效地与美国的霸权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并在全球范围内塑造了其他国家眼中的美国的形象,还润物无声地传播了美国的意识形态。

美国电影近年来算是套路化比较严重,也缺乏真正有突破性的作品,这是过于成熟而抑制突破的表现。但是美国的电影在整体质量依然有非常高的水准,烂片很多但是其制作水平放在其他国家仍然罕有竞争者。在最高峰时美国电影可以以全球6-7%的电影产量扫荡了全球90%的票房,而在近年美国电影的利润中依然有超过70%来自于全球票房。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中国的复兴自然是大背景,但是这种大背景不会自动导致中国电影能够走出去,中国电影需要真正的“能打”,成为市场的强者。我们现在需要的,其实还是更多地学习成熟的经验和组织模式去提高我们的电影的产量和质量,带动更多真正能在全球范围内攻城略地的高质量电影出现。好莱坞的套路我们其实可以学习,因为我们暂时还没有“太过成熟”的问题。

从《流浪地球2》中我们可以看到,郭帆已经在中国电影这个遍布“作坊”的产业中摸到了“工地化”的门槛,在《流浪地球2》的宏大世界架构之下动用的部分极多,现场参演人员、后期制作人员规模也极为庞大,其中的组织和协调规模巨大,要实现效率就必须用更为现代化的管理组织模式才能明晰权责并保持这个庞大团队有效运作。而郭帆真的可以做到用较少的成本就实现了优质的效果,可以说在这方面郭帆的价值要远超过一部电影本身,而是一个真实的电影产业工业化的“探路者”。

我们看到《流浪地球2》相对于《流浪地球1》的全方位进步要远超两者投资的差距,这其中软件方面的进步恐怕也是居功至伟的。这种组织软件的运用,开拓了中国电影的可能性。如果这条路能真正地成型,变成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基本模板和基石,那么这就如同机器大工业相对于手工业的优势那样,改变是全面而深刻的。

我们都知道,制造业工业化意味着快速大量地生产标准一致的产品,虽然未必就比顶尖的手工作坊质量好,但是巨大的数量和可控的质量足以夺占市场,并把手工作坊的产品变为罕见的艺术品置于边缘地位。电影是艺术,但也是文化产品,电影真正的工业化就意味着更可控、更容易重复实现的标准产品可以大量制造,从而将大量良莠不齐的作坊挤出市场,让文化市场上的文化产品质量整体提升一个量级。具体地说所有的导演和制片人都可以有更多的手段、更大的野心去实现更复杂的电影制作,业态自然而然会多样化。烂片不再那么烂,而平均水平和顶尖水平都变得更高。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电影“能打”,就最终可以参与全球市场的争夺,赚钱还输出观念,岂不美哉?高品质的文化产品意味着,只要对方电影市场没有封闭,那我们就有能力从对方市场中挣到钱,一如中国制造在过去几十年经历的那样。同时,这种工业化制作的电影也可以夺占其他电影市场的口碑,为传统的“作坊产品”留出更宽广的市场,从而形成一种多样化的健康业态,形成真正的文化产业。而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软实力不足的问题,也会在这里获得不少的改善。

应该感谢郭帆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可能性,而不仅仅是一种幻想。《流浪地球2》证明了,哪怕是“工地化”都可以带来电影制作质量的变革,而且也能得到巨大的市场利益和口碑,最终《流浪地球2》形成了中国电影工业化良性循环的起点,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按照郭帆自己的理解,《流浪地球2》也仅仅是“工地化”而非“工业化”,个人乐观理解大约也就是摸到了美国电影产业的门槛。作为2014年电影局派送到美国学习的五位电影导演之一,郭帆的理解可能是比较有参考价值的。当然,如果有更多的人投入到这一进程中,特别是更多进行工业化模式深化的实践,那么中国电影的影响力将会有质的飞跃,我们也敢于畅想与好莱坞平起平坐的那天。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文化产业确确实实是比一般意义上的工业更奢侈的领域。中国工业化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而文化产业却只能说尖端的水平摸到了美国的门槛,可谓路漫漫其修远。但是,有突破就能有希望,而希望同样是珍贵的奢侈品。

流浪地球好莱坞中国电影工业化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