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超+俞白眉终于霸气一回!《中国乒乓》缔造中国体育片新标杆

更新日期:2023-01-25 05:10:01播放:951次编辑:来源:友谊影视
近几年,中国体育类型电影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2020年上映的《夺冠》勾起了不少人的“女排情怀”,也成为华语体育电影里程碑式的作品。与“女排”相似,中国乒乓也承载了几代中国人集体记忆,尤其是我国乒乓球

近几年,中国体育类型电影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2020年上映的《夺冠》勾起了不少人的“女排情怀”,也成为华语体育电影里程碑式的作品。与“女排”相似,中国乒乓也承载了几代中国人集体记忆,尤其是我国乒乓球队在世界各项大赛中一直都大放异彩,乒乓运动也有“国球”的美誉,有着巨大的群众基础。

大年初三,《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上映,顶着春节档七部电影的压力,逆风上阵,压力可想而知,而这部电影仿佛有着中国乒乓“球不落地,永不言弃”,与对手直球对决。而看过影片后小编想说,这部电影真的不负“中国乒乓”这个招牌,《中国乒乓》可以说是华语体育电影的新标杆。

看到邓超和俞白眉的组合,相信许多观众心里会有个大大的问号,他们能拍好中国乒乓吗?

的确,这对难兄难弟的银幕之路相当坎坷,《分手大师》《恶棍天使》两部作品,两人将癫狂、特缺的喜剧风格毫无保留地挥洒在银幕之上,也耗尽了观众缘,再出现二人的名字总是与“烂片”绑定在一起。

《中国乒乓》不一样,邓俞二人摆脱了喜剧的舒适区,来到了体育片的全新领域,两人的境遇也与影片中的乒乓球运动员一样,在职业生涯的最低谷,需要来一场“绝地反击”的尊严之战。在影片中,仿佛一直涌动着一股劲,就是想要证明自己,只想赢不想输的劲头。

从影片的取材就可以看出来,《中国乒乓》关注的不是“国球”辉煌的成就,而是聚焦于坠入谷底的年代。在1989年的多特蒙德第40届世乒赛上负于瑞典队,中国男乒自此坠入“至暗时刻”,以瓦尔德内尔、阿佩伊伦和佩尔森为代表的瑞典队开始制霸世界乒坛。

当时意大利队的主教练蔡振华,目睹中国乒乓输给瑞典后气愤难耐,决心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回到祖国担任主教练,电影的故事也从这里开始。

正所谓“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国乒的“至暗时刻”也成为电影最适合表达的故事,王者回归,勇者逆袭是无数热血故事的定式,期间更充满着戏剧性等待着创作者去挖掘。

更可贵的,90年代初的一代国乒人奠定了中国乒乓独步世界的基础,蔡振华、李晓东、郗恩庭等乒乓老将掌舵国家队,95年“五虎”马文革、王涛、丁松、刘国梁、孔令辉,初露锋芒,国际上还有李承哲、刘南奎、瓦尔德内尔等一众传奇球星,如此看来,真是一个群雄并起的年代,也是乒乓这项运动最辉煌的时代。

为了拍好演好这部逆袭之作,主创着实下功夫,邓超戴敏佳以蔡振华为原型,邓超不追求神似而是形似,还原了蔡振华生活中的“洋派”,梳大背头、穿大风衣,放荡不羁,又有着些许幽默。一旦遇到了乒乓球,他却凶狠起来,片中的邓超用眼神演戏,面对队员时坚毅的眼神,惩罚队员时的杀气,面对失意时的无奈都举重若轻地还原出来。

片中还讲述了一位教练员的生活,既承担着国家队繁重的训练任务,又有一家之主的压力,辞去了优渥的意大利教练工作依然回国,从大别墅一下子搬到了筒子楼,年幼的孩子无法陪伴,家庭的琐事无法为妻子分忧。工作上除了训练还要面对同僚的不理解,领导的不支持。

《中国乒乓》刻画了一个极其典型的中国教练的形象,虽然《夺冠》中也讲述了郎平的故事,但《中国乒乓》更全面,涉及一个教练员的方方面面,让我们走近教练员的生活,了解他的不易。

电影中的运动员则启用了一群年轻的“小将”,《中国乒乓》面临的不仅是演技的考验,更是乒乓专业的考验。乒乓球看着容易,但打到专业水准实则非常难。因此,演员们经历了严格的训练,“先正规,再模仿”。

为了增加还原度,不仅要会打乒乓球,更要无比贴近片中的原型角色,采用90年代“国乒五虎”的技术与方法去打,小到一个踱步,一次吹起,大到一个削球,甚至球的旋转都要精确。长时间的训练也让演员们浑身上下都吃不消,趴在地下直喊疼。影片的拍摄也很有意思,不管拍什么旁边都放着乒乓球桌,但真正的问题大家都在打球,抢不到这个桌子,卷的真是厉害。

就连原型人物蔡振华都说“演到这个份上真是不容易”,运动员王涛也对片中饰演他的段博文交口称赞,“他看过我的很多比赛,他能找到我在场上的表情和眼神”。

的确,片中的几位“小将”的呈现还原了“五虎”的精气神,马文革的倔、王涛的细腻、刘国梁的贼、孔令辉的英俊、丁松的孤独,都表演得淋漓尽致,让原型人物都啧啧称奇。

邓超和俞白眉一个是有着丰富表演经验的演员,一个是金牌编剧,对表演和故事可谓驾轻就熟,但电影是一门视听艺术,镜头、声音、服化道的呈现也很重要,加之二人合作的几部作品,往往都欠缺“电影感”,这次《中国乒乓》格外重视电影感的问题。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90年代,是一个年代戏,电影的呈现突出了一个“年代感”,观看电影时许多画面仿佛置身于90年代的北京,甚至有种看纪录片的感觉。从单位宿舍的筒子楼,到体委大院的训练室,从长安街上的老式轿车、自行车大军,到随处可见的老公交车。细节也是如此,取暖的煤灰、小学打球的石台子、国家体育局41号公交车、95年世乒赛的队服都是满满的年代感。

在呈现电影比赛的激烈画面时,从多个角度拍摄,使用升格镜头拍摄慢动作,尤其是电影中那个关键性的一球,在高速镜头的配合下,球的旋转,人物的动作都放慢、放大无数倍,时间不断延长,观看时不住地屏息凝神,真是紧张到窒息。

《中国乒乓》最打动人的还是老国乒的情怀,是一份爱国之情,更是一份永不言弃的赤子之心。整部电影没有提到多少“爱国”,更没有大段大段口号式的宣讲,对片中的大boss瑞典队也采用了平实化的处理方法,没有脸谱,没有刻板印象,不是为了塑造反派,反而呈现了一种运动员间的惺惺相惜。

当俞白眉写好最后一稿剧本时,他就说《中国乒乓》“不是一个讲怎么获得成功的故事,这是一个讲人如何面对失败的故事”从低谷到高峰,这是片中乒乓选手经历的,也是戏外邓超与俞白眉这对组合所经历的。这是中国乒乓最内核的精神,“球不落地,永不言弃”。

《中国乒乓》无论是对乒乓迷还是普通观众都是一个精彩的银幕盛宴,电影没有塑造辉煌,而更多的是描绘落寞,讲述失败者如何面对失败,身处谷底的人如何绝地反击,当然《中国乒乓》更是在书写国球的荣耀,这段体育史上的传奇值得你我永久铭记。

邓超电影俞白眉中国乒乓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