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卖了54个亿,惹上千万人爆哭,但贾玲这次骗了所有人

更新日期:2023-01-24 23:06:17阅读:384次编辑:来源:友谊影视
《你好,李焕英》并不好看。我知道下这个结论会招来很多骂声,但我必须再三申明:我秉持这样的观点,并不为反对而反对,更不打算另辟蹊径引导风评,我只是阐述我个人的一点观影感受。首先,必须承认,《你好,李焕英

你好,李焕英》并不好看。我知道下这个结论会招来很多骂声,但我必须再三申明:我秉持这样的观点,并不为反对而反对,更不打算另辟蹊径引导风评,我只是阐述我个人的一点观影感受。

首先,必须承认,《你好,李焕英》是足够真诚的,导演贾玲曾不止一次在节目中表明:这是一部她把心掏出来的作品,她的真诚,不哗众,不煽情,个别描述母女亲情的笔触也是点到即止,观影过程中并没任何的不适——但它的缺点也正在于此。

在它主打的母女亲情部分,这部电影几乎做到了满分。

但这个视角本身,却又回避了一些它本应直面的核心问题,导致电影无法更近一步地产生价值。

看完电影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那就是我究竟是被电影的故事情节所打动?还是被它一度渲染的情绪所打动?我是看着电影想到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点滴感动?还是被电影里的这对母女感动?

……

或许你要问,电影不就是艺术的产物?观众去电影院看电影不就为了共情?

这话本身没错,但我想说的是,电影毕竟还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刻薄一点说,我在《你好,李焕英》里感受到了贾玲母女之间的深厚亲情,也看到她所捕捉到的她与母亲之间的点滴生活,但除此以外,没有别的。

看电影时,我一直沉浸在一种失去母亲以及人生无法重来、你错过就是错过一些遗憾再也无法弥补的残酷事实中,正是因为现实里真的有人“子欲养而亲不待”,因为现实里没有穿越这回事,所以观众的情绪才会被贾玲、被这部电影拿捏得死死的。

《你好,李焕英》口碑逆袭,上座率和单日票房一并超过之前势头猛进的《唐探3》后,许多媒体大号集体撰文夸赞:贾玲,胜在真诚。

此话不假却只说对一半,电影确实需要创作者用心,但除了真心,电影需要传达一些更现实更具象的东西。

这部号称献给母亲的电影,一个最“不可思议”的想要母亲过得开心的梗竟然不是从自己出发,而是想为母亲撮合一桩跟厂长儿子沈光林的婚事??

而且,对厂长的谄媚虚荣,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锅炉工”的鄙视,这让很多那个年代的父辈人在观影时也容易引起不适。

在某平台,我看到不少网友带着自己的父母去看电影,本身是想营造感动,却没想到被自己的父亲吐槽“我以前也是烧锅炉的怎么了?”

还有一个问题:或许我的笑点高,在我观影的前100分钟里,我几乎没笑过,至于豆瓣那个“几分钟一个笑料”更是没见过,要不是口碑好的印象先入为主,我可能无法坚持看这么长时间的一个巨无霸小品。

我是从哪里开始觉得单调的呢?

先带大家回顾下电影:

一上来,贾玲拿假的大学文凭骗了妈妈,让她在庆功宴上出丑,就在二人幻想未来的美好生活时,妈妈骑着单车带着贾玲遭遇车祸,阴阳相隔。然后贾玲穿越回到1981年,偶遇李焕英并且认出了她,为使母亲高兴展开一系列的助攻“抢电视”“组女排”……然后母亲就嫁给了父亲,她认为自己任务完成想穿越回去,意外发现母亲也是穿越来的,接着就是那个令广大网友哭到晕厥的神反转,最后,电影结束。

有没有觉得,这两代人穿越之后是完全没有矛盾的?整个篇幅都在讲母女对对方所做的奉献!

试问,在现实生活里,两代人的矛盾是仅凭我把我的心掏出来给你看然后你看到了咱俩的矛盾就能消除的吗?

如果是这样,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家庭的纷争,某平台上那些关乎家庭矛盾的爱恨纠葛哪会过万乃至十万赞?

至少在这部电影里,我并没有看到贾玲真的有去好好处理关于自己与母亲两代人的矛盾交点,它感人的部分就只是“即便重来一次,母爱仍然实锤伟大”,我哭是因为我有感于我的母亲对我曾作出的那些奉献,而不全是因为这部电影。

说的直白一点,我并没有从这部电影里,看到母女两个在现实中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和解。

而最后才出现的王炸——母亲的穿越,也让贾玲之前那一味地自我反省、洗心革面,显得单调乏味。

我并不觉得帮母亲抢到厂里的第一台电视,母女之间就能化干戈为玉帛,也并不觉得让母亲参加女排,就能加深母女之间的理解。

事实上:我们每个家庭都有亲情,亲情是天然存在,无需客观强调。

真正吊诡的是:家庭往往是最容易爆发矛盾的地方,因为我们宁愿对外人客气,也不会在家里人面前多思考一分钟去佯装一个脾气温和的自己。

而且大部分时间,家庭中的爱与亲情,并不能缓解家庭中的矛盾。因为矛盾是由不同的价值观所决定的,而价值观的背后则蕴含着各自受教育背景、成长背景等等,这是亲情也无法弥补解决的现实鸿沟。

难道贾玲不帮着母亲抢电视机,母亲就不会开心吗?

显然不是。

但抢了电视机,并不能彻底消除她与母亲之间所存在的客观矛盾。

必须承认,这个故事让我看到母爱的伟大,唤起我对母亲的思念,但它其实为我解决了什么吗?

没有。

如果贾玲不是已失去,她可能永远拍不出这样痛苦且有深意的作品,但即便她拍出来,那个遗憾也永远地成为了遗憾,在现实里,我们都知道,她不可能有穿越和弥补的机会。

用“我对你的爱”和“你对我的爱”无法抵达相互理解的境地。毕竟在现实中,哪一个父母不爱她的孩子,又有哪一个孩子不爱她的父母?可他们之间都是相互理解的吗?

是吗?

我担心的是,也许很多人走出电影院的一刻,会因为备受感动而决定善待自己的父母,但当往事随风,现实的矛盾在一次次唇枪舌战里被放大,被激化,被赤裸裸地抛在面前时,我们关于这场电影以及观影时的种种感动,也将烟消云散,到那时,双方摩拳擦掌你不理解我我不认同你,都只为捍卫自身的价值观而战,谁还记得在电影院那不顾别人笑话、肆意流淌的两行眼泪?

一味地渲染亲情、制造泪点,是没必要的。因为哭过之后,万事虚无。

我并不是说情感是假的,都是真的,但放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去看,它没什么用。

拍一部亲情电影是容易的,因为这类题材最易共鸣。然而拍好是不易的,需要你哭完之后还能有点别的。

可是抱歉,《你好,李焕英》显然不是。

因为我想看的,不是穿越回到母亲的年代去理解母亲,而是就站在我们共同生活着的年代——82年出生的我,不必借助穿越,就能理解我正在经历中年期的母亲。

最后一点,是我最最不能理解的:

电影开头,母亲对女儿寄予厚望,甚至嫌弃地说“你什么时候能让我长一回脸”,说明她对女儿的现状是不满的;

而女儿承受着这种压力,心里是拧巴的,甚至为此学历造假——这本来是一个很现实的两代人之间的家庭矛盾,我以为穿越回去,接下来的戏份会是,贾玲经历了母亲那个年代,开始理解母亲为什么望女成凤;

而母亲理解了贾玲的“人各有志”,不再强求女儿一定要出色,却没想到,穿越回去的贾玲,开始了单方面地“认怂”,一个劲儿地讨母亲欢心。

我猜想,有可能贾玲是因为失去了母爱,对母亲有太多的愧疚,所以才没从解决矛盾入手,而是由心出发,将电影的格调定为“妈妈,再说一次我爱你”,但仔细想想,大部分的中国家庭是这样吗?

不是的。

至于穿越回去的母亲,如果她真的想有个出息的女儿,那么现在她有了重生的机会,为什么没有将计就计和沈光林在一起,去追求自己所认为的更美好的未来?

或许你要说,这就是母爱的伟大之处啊!

但是,任何事实逻辑是用爱就能解释清楚的吗?

反正我看到的,是一个前后思想严重不统一的母亲形象。

爱如果能解释所有的问题,为何家人之间还会互相伤害?

是的,我很感动,女儿为使母亲高兴,不惜撮合她和沈光林哪怕牺牲自己的出生,而母亲为了女儿,彻底放弃重来的机会还对她说“你怎知我不快乐”,如此一来,母爱被烘托到极致,让观众哭到眩晕,电影拍得真的很成功。

可是,难道这样,母亲的质疑就不存在了吗?2001年的母女之间的矛盾就不存在了吗?

再来一次,她还是会对她说“你什么时候能让我长一回脸”;

再来一次,她还是会在一个假的庆功宴上出洋相,被死对头笑话;

再来一次,她还是那个衣着朴素、头发灰白的中年妇女。

……

如果,一个母亲真的只希望自己的女儿“只要健康快乐”就好,会出现电影开头的那些违和的对白跟场景吗?

而穿越过去所作的一切,也并没有真正地在解决一开场的问题,可为什么我们都很感动,忘记追究这个逻辑事实了呢?

是现实中母亲的死亡,促成了这一切。

人死了,就什么都不必计较追究。

从前矛盾的种种,都因为这个人的离去,变成了活着的人的不是。

“早知道她会这样早的离开,我为什么不能听她的?”

也就是说——在现实里,母女俩都只能停留在电影的开场。

那里才是一切的起点和终点;在那里,母亲对女儿依然是失望的,哪怕她真的爱着女儿;在那里,女儿对母亲望女成凤的心事依然是委屈的,哪怕她也爱着母亲。

就因为人没了,活着的人愿意牺牲所有只换一次重来;

但人都没了,如何重来。

所以我说,贾玲这部电影拍的是失去,是忏悔,是孤独,是无可奈何,但它永远不会给正处于母女、父子或任何家庭矛盾关系里的人以启迪。

即便我们走出电影院的那刻,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对自己说,今天开始要加倍疼爱、理解父母,但在现实生活里,兑现承诺者亦寥寥。

事实上,直到电影结束,这对母女也没有完成真正意义的和解,我看到的,就是贾玲面对母亲的死亡,单方面地愿意牺牲一切让她开心。

“妈,你别走”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是,只要你不走,你说什么我都可以。

《你好,李焕英》注定是贾玲献给已经死去的母亲的一份纪念,它只用来实现贾玲与自己的和解。

正如她自己接受采访时所说,“要是不成功,我妈没了,不用看着糟心,可现在这么成功,我妈没了,她看不到我真的很难过。”

情绪是一时的冲动,思考是一世的良药。

爱,终究不是万能。

论情绪感染,这片大获全胜;论艺术价值,你我心里有数。

贾玲重来你好,李焕英电影院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