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扎堆,这高分节目不追可惜了

更新日期:2023-01-22 17:08:11阅读:1781次编辑:来源:友谊影视
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一批导演,犹如时代的造物,而贾樟柯就是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不仅是华语电影界杰出的作者导演,更是中国当代社会忠实的记录者和敏锐的观察者,一直以来,电影界都公认:贾樟柯电影最大魅力就在于能

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一批导演,犹如时代的造物,而贾樟柯就是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他不仅是华语电影界杰出的作者导演,更是中国当代社会忠实的记录者和敏锐的观察者,一直以来,电影界都公认:

贾樟柯电影最大魅力就在于能够从他的影像之中读懂中国。

然而奇怪的事实是,贾樟柯却一直没有受到中国主流市场的欢迎。

最近几年,没有新片问世的他回到家乡,找到了自然人的生活状态和边缘人的观察角度,经历疫情,他更深地意识到了日常生活地方性的重要。

从社会到个人,剧烈的动荡和变化中总有某些恒定如常的部分,而这些东西,在他作为主持人带来的一档新谈话节目中,有了答案——

贾乙丙丁

作为文学系出身的文青,贾樟柯写过书当过评委也当过演员,而这档节目也是他首次担任主持人的尝试。开播后,豆瓣开分达到了8.3分。

难得的是,这并不是那种深奥枯燥高大上的访谈,而是特别接地气却高质量的闲聊,许多话题和表达在节目后还引发出不少网友的讨论。

节目中所邀请的嘉宾阵容都很豪华,也都来自天南海北各个行业:

有初代偶像李宇春,自成一派的特色乐队五条人,乒乓球大满贯得主张继科、带着偏见看世界的许知远、故宫网红院长单霁翔、中央美院教授邬建安、还有近来常露面的作家刘震云……

访谈慢慢推进,朦胧又清晰,反而看到了很多面向。

贾樟柯对话许知远

在某一期中,作为嘉宾的许知远一出场就问贾樟柯“你在写剧本吗?”

而贾樟柯则表示:“我没有,我在做综艺,我得养家糊口啊。”

其实这是一场阔别五年的对话,早在五年前,许知远去贾樟柯的故乡山西汾阳做访谈。

当年的小镇青年贾樟柯坚持着乡土视角的创作, 在那里许知远感受了他现实生活里真正的江湖儿女和山河故人

而现今,表达者和发问者的角色互换,看似在聊门槛很高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问题,但问题的背后还是很具体的当下与未来。

由于节目较新,嘉宾和贾樟柯导演本人也都难以避免地提到疫情下这些年的变化。

曾经骄傲的许知远发出叹息:“我迷茫,感觉我的人生被压缩了,对世界的感知也被压缩了。”

而贾樟柯更是在镜头前很直白地表示:

“这几年越来越觉得我变成北京朝阳区的一个居民了,也出不了国。同行的影片能看到,但同行的想法,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想法,我不知道。

一个人也好,一个国家也好,我们始终要保持一种方法跟世界沟通,保持一种方法跟世界接触。

我每天听到的就是票房高了,票房低了,初审通过了,没通过了,立项下来了没有。我真的很想谈艺术。”

听到这句话,再反观过去三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不免令人唏嘘。

贾樟柯对话刘震云

写出许多知名乡土文学小说的刘震云,和贾樟柯坦诚地交流探讨了文学、电影作品的呈现方式以及作品背后根植于创作者的人性关怀和人生观点。

其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就是“烂尾泛滥”。

烂尾是当今国产剧里再常见不过的问题,很多大IP改编的作品高开低走。

有的因为铺排太杂而整体篇幅短,有的因为戏剧冲突浮于表面没有深入的交代,还有的则是内容逻辑性衔接太差,最终都变成了欲罢不能的开始,可有可无的结束。

而刘震云则提出了一个很新的角度:一部电影其实最后的落脚点在哲学基础。

哲学基础不稳,基本上一部电影就塌了。

他认为文学的底色是哲学,烂尾现象迭起是因为作者、导演对于生活的思考不足。只有认识到生活表象之外的哲学和逻辑,文学创作才能从一而终保持高水准,生生不息。

至于作者与故乡的关系,在访谈结尾刘震云说了这样一个足以撼动人心的小故事:

1973年,年仅15岁的刘震云第一次在河南新乡看见火车。

因为个头高,家人谎报了年龄送他去参军。头一回进入大城市,头一回见到各色各样的人,百感交集的他突然就流泪了。

熟悉的东西没有让他哭泣,陌生的事物却让他流泪。

排长见了,问他:“小刘,怎么哭了?是不是想家了?”

刘震云一时之间没有办法和他解释这熟悉与陌生的关系,就说“排长,当兵能吃白馍,我怎么会想家呢?”

贾樟柯对话李宇春

这两个看起来没有交集的人,其实已经是多年的旧友。

《山河故人》上映之际,李宇春为这部电影献唱了同名主题曲。而事实上,李宇春本身的创作方向也在潜移默化发生着改变。

比起追逐流行的口水歌,李宇春将目光转移到了社会事件上,她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更多的人文关怀。

作为曾身处风暴与巅峰创造一个新时代的人,大众常常会问:“为什么是李宇春呢?”

而事实上独特不是独树一帜后置身事外而眼睁睁让事态覆水难收的清高姿态,

而是自持清醒地融入感受这时代,与之共舞亦与之博弈,进而影响这个让你用独树一帜去抗争的时代。

所谓的“李宇春时代”不只在于她单赴玫瑰园偏羡仙人掌的洞察观照,更在于她让仙人掌破土而出欣欣生长的魄力和坚持,在于她身体力行地让玫瑰园的土壤不再只适合玫瑰。

惊艳的永远不是概念和口号的摇旗呐喊,而是明明一开始身在舒适区外,却自洽安稳地活成一面令世人朝望效仿的旗帜,

插在被她不断扩大的舒适圈独立又神勇,低调有力地深耕属于自己的高地。

访谈最后李宇春问了贾导一个问题,关于她曾经借用贾导的这段话的提问,在如今这个时代还会这样坚持对吗?

而贾樟柯的回复则是:

“我觉得中国需要一些非常彪悍的个性的人,彪悍到可以独立的与这个时代共舞,参与到里面,改变它,影响它。”

整个节目安静又充满力量,在一问一答中探讨了宏大又细微,抽象又具体的诸多问题。

你在贾樟柯的诉说中总能感受到自然而然的态度,他的人就像他的电影,如实记录,如实表述。

就如《山河故人》《三峡好人》等作品中呈现出的那样,他娓娓道来一段来迹,其中一些共通的特质就是他坚持表达的底色。

无关舆论,无关观众,他就是想要表达,以最自然而然的方式。

贾樟柯李宇春电影刘震云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