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内娱总结:有人一片欢喜,有人一地狼藉
2023年央视春晚彩排路透照逐渐曝光,意味着留给2022年的时间不多了。
从目前媒体曝光的路透照来看,2023兔年春晚我们会看到秦岚、杨紫、热依扎、王铮亮、撒贝宁、毛不易、王宝强、单依纯、徐志胜等等明星大腕儿。
最近,他们经常现身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大楼下,2022这一年到底过的好不好,都写在了她们各自的神情上。
毕竟,2022年没混好的,上央视春晚是唯一刷KPI的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2022年成功收官的艺人,春晚对于他们是个喜上添喜的事情,不会把上春晚看做救命稻草般的存在。
所以你能看到有人和记者说说笑笑;有人面无表情行色匆匆;有人不惧镜头表情轻松;
而这十几位明星的表现,也映射了整个内娱,是整个内娱真真实实的写照。
回顾2022年娱乐圈,真的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一、小鲜肉初来乍到,搵食艰难小鲜肉这些年特别像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不值钱。
2022年,小鲜肉这一个群体的贬值仍在继续。
原因之一,“小鲜肉”这一个标签掺杂了太多的水分。
“小鲜肉”这一个词刚刚出现在众人眼中的时候,虽然一度处于风腥血雨中,但并不乏褒义。
一个明星要是被安上了“小鲜肉”的称号,也就意味着至少在外形上,他能打动相当一部分观众的审美,从而吸引来相当的流量。
但随着这个人群一再扩大,“小鲜肉”越来越多,“小鲜肉”一词的褒义部分一再缩水。
伴随着审美降级,进娱乐圈的门槛,别说演技,就连颜值也一再降低。
初代小鲜肉的“神颜”是如假包换的,如今大部分小鲜肉的“神颜”仅仅是粉丝的臆想。
流量与年轻,原本是他们的底牌,但时至今日,却变成了鸡肋。
有的小鲜肉光有一颗讨好流量的心,却没有流量。
具体表现为,把粉丝数量视作实力,把装纯卖萌视作金科律令,忽略了实力的提升,脚不沾地。
小鲜肉这个词汇贬值的原因之二是供过于求。
我们的影视剧,似乎真的不需要这样多的小鲜肉。
在过去,小鲜肉一词总是附带流量,只要有小鲜肉在的剧,总有观众愿意买单。
但随着观众审美的提升,小鲜肉的颜值不再是一部剧的爆点。
比起主创的颜值,剧本本身的精彩更能俘获人心。
流量空降好剧,反倒有可能被视作老鼠屎。
2022这一年,小鲜肉虽然集体遭遇贬值,露头的小鲜肉越来越少,但依旧有尖子生的存在。
而他们之所以能够走在这一群体的上游,也是因为逆小鲜肉的贬值规律而行。
吴磊虽然被划分到小鲜肉里,但他是童星出身,演戏经验十余年,积攒了观众缘。
最重要是,演技过得去,有一定的信念感,不至于影响观感。
王鹤棣虽然一度因为《流星花园》和《遇龙》成为新生代辣眼睛演技代表人物,但他在《苍兰诀》里进步神速,让观众感受到了诚意。
最关键的一点是,两个人的运气足够好。
无论是《星汉灿烂》还是《苍兰诀》,都有精彩的剧本和优秀的团队兜底,给足了他们展现自己的舞台,和进步空间。
小鲜肉此时是“锦上添花”,而非过往的“雪上加霜”。
相比这两位,还有一部分人,就没有这样幸运了,他们尚未正式上岗已经下岗。
几年前,尚未阵亡的选秀节目,批量生了小鲜肉。
2022年,这一批人里还留在娱乐圈,正经当着明星的似乎没有几个了。
相当于快毕业了,没收到录取通知书,却收到了学校是野鸡大学即将被取缔的通知。
一夜之间迈入社会,社会却没几个工作岗位留给他们。
他们的“毕业就向”也千奇百怪。
有的傍上了富婆,似乎找到了失业补偿金;
有的破罐子破摔,不再理会粉丝的感受,大大咧咧牵着女友的手走在路上;
有人销声匿迹,只有零星几个粉丝,营业不再勤快;
有的在小网剧里混迹,换了个领域,从零开始升级打怪。
二、华语乐坛凄凉,不见新秀疫情以来,依托线下演唱活动的歌手群体,存在感始终不高。
电视机上的声乐节目,也不出彩。
2022年,稍有名气的声乐节目有《时光音乐会》、《我们的歌》、《春天花会开》、《声生不息》……除了《声生不息》,出圈的节目基本没有。
打开声乐节目,不少观众都有同一个感觉:怎么来来去去都是这么些人?
那些观众熟得不能再熟的面孔,似乎暗示着华语乐坛人才告急。
歌坛不见新秀冒头,原因之一,是因为2022年里,歌唱选秀节目的数量掰着手指头就数得过来。
一度是国民综艺的《中国好声音》,已经沉寂了好几年,今年静悄悄地开始,静悄悄地结束。
冠军梁玉莹查无此人。
就连爱奇艺的王牌《中国新说唱》也没有按照以往模式,继续遴选新人,而是召集老将,进行巅峰对决。
《声声不息》算得上是年度关注度最大的歌唱类综艺,节目中的常驻人员,还是反反复复参加歌唱类节目的那些人。
李克勤是这些年来歌唱综艺的劳模。
2022年的他,刚在《声生不息》里,驾轻就熟唱完几支经典粤语歌,又马不停蹄赶去了《中国好声音》当导师。
林子祥、叶倩文这一对神雕侠侣,卖力震荡着铁肺,老了依旧是整档节目的王牌,轻轻松松诠释“姜还是老的辣”。
也从侧面证明了,新人还不太行。
李玟、李健是芒果台过往竞技类歌唱节目的熟客,《声生不息》少不得他们来撑场面。
新生代里,毛不易是科科全能的综艺常客。
歌唱类综艺里他是常驻,搞笑综艺也见得到他四处奔走的身影。
有作品,唱功也过得去,找不到更多新人了,自然要请他卖卖面子。
他有一个叫周深的好兄弟,虽然没有来《声生不息》,但也是歌唱节目万年选人。
单依纯作为这些年《中国好声音》唯一出圈的新人,也成为了香饽饽。
2021,她从《中医好声音》毕业后,无缝对接《说唱听我的》、《爆裂舞台》等节目。
和她一起从《爆裂舞台》来到《声生不息》的还有安崎。
香港新生代里崭露头角的曾比特、炎明熹,表现不俗,但离获得大众认可还有一定的距离。
总体而言,2022年的华语乐坛,尚没有一个新人能够打破“姜还是老的辣”的僵局。
观众听歌,更倾向于打开音乐软件。
电视上活跃的,还是那一批人。
三、老戏骨空有赞誉,口碑崩塌老戏骨这一个词语一度被赋予了太多的荣光。
被观众赐予“老戏骨”称号,意味着他们可亲可敬,演技卓越,是被群众喜爱的艺术家。
可是,和小鲜肉一样,老戏骨群体在今年也遭遇了贬值。
原因之一是物极必反。
观众夸他们的话太满,把他们架上了神台,让他们进退两难。
但许多时候,越是老练,越是容易让人产生挑刺的心理。
因《隐秘的角落》受到关注的张颂文,在剧播出之后,受到了无数称赞。
但今年年初,其在《心居》中的演技就遭受到了质疑,被少数观众认定为“表演痕迹过重,用力过猛”。
有着相同境遇的还有金士杰,他是《绣春刀》里的阴险狡诈、老谋深算的魏忠贤,也是《楚乔传》里喜怒不定的宇文席。
他最擅长演性格阴恻恻的角色,眼神一聚焦,就让观众不寒而栗。
但演多了,就难免沾上“演戏模式化”的嫌疑。
老戏骨这个词被观众人为赋予了过多的高光,但对于这一个群体而言,称谓也变成了一种束缚。
他们的演技老练,却未必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角色,所有类型的情节。
观众把这个称号给了他们,是肯定,也剥夺了他们进步的权利。
贬值的第二个原因,是这个群体里有一部分人沾了年纪的光,“老戏骨”里只沾了个“老”。
活跃在综艺里的张凯丽就是一个例子。
年初大戏《人世间》营销“全员老戏骨”,先声夺人,赢得口碑。
而张凯丽却是被批其中浑水摸鱼的那一位。
有人评价其演技咋咋呼呼,装腔拿调,像是在演小品,与整一部剧的基调格格不入。
刘敏涛也是一个例子。
演过《琅琊榜》里温柔娴静的静妃,演过《伪装者》里成熟智慧的大姐。
但其他类型的角色对于她而言,似乎还有些难度。
2021年,《生活家》里的她,已因为眉飞色舞的表情,被观众指出演技浮夸。
2022年,《女士的法则》播出,她的口碑也未见逆转。
另有一原因,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演员的演技本身过关,但因为接到了烂剧,没有丰满立体的角色支撑,难以发挥真实水平。
刘琳就是一个,《父母爱情》里的她演咋咋呼呼却本分善良的德华,《知否》里的她是蠢钝却有几分可爱的大娘子,《隐秘的角落》里她是令人感到压抑的朱朝阳妈妈。
角色差异大,但演啥像啥。
2022年的《爱的二八定律》却让她信誉减值。
刘琳本身的演技或许没有问题,但角色本身太失真,刘琳演得再好,也难免流露出不真实感。
不得不说,剧本选得好,也是演员的拿手好戏。
无意有意接了烂剧,就要提防着“不珍惜羽毛”了。
老戏骨,着实辛苦。
给流量明星当绿叶的时候,要费力抬轿
偶尔来综艺,稍不留神,又要被节目组当作挑唆矛盾的工具人。
老戏骨们尽职尽业,同是把演戏,上综艺当作一份工打,但他们通常没有年轻艺人身上的矫情和浮躁。
表现出来的样子,就是严厉,不容情。
可惜,他们对于职业的这一份难能可贵的执拗,成了某些综艺导演眼中的杠杆。
过往的演技类综艺里,老戏骨导师对于选手的评价,是节目的爆点。
李诚儒怒怼郭敬明,章子怡怒怼流量花旦,节目借他们之口,说出了观众对于娱乐圈划水群体的不满。
但对于新人的评判,总是让老戏骨们落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言语温和,被认为是打马虎眼,言语稍微犀利一些,又容易被说成尖酸刻薄。
老戏骨的无奈,却是综艺的流量密码。
最近播出的《无限超越班》,老戏骨在里面担任的还是工具人角色。
吴镇宇、惠英红、张可颐、尔冬升等香港电影人基于对自己的严苛标准,对小辈发出评价。
“60后整顿娱乐圈”的爆点由他们而来。
舆论反噬的后果又由他们承担。
观众看爽的同时,也有不少人质疑他们讲话太过于严厉,夹枪带棒。
在演戏上下死功夫,而对节目炒作规则不甚熟悉的他们,实在太难。
春晚娱乐圈华语乐坛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