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男明星翻车,扒开全是「黑历史」
又有男明星被曝「黑历史」。
凭《神探夏洛克》为人所熟知的「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摊上事了。
不过,这不是什么常见的明星丑闻。
而是起因于一段200多年前的往事。
18世纪,他的祖先在当时的英国殖民地巴巴多斯经营一个甘蔗种植园,雇佣了250个黑人奴隶。
也就是说,卷福祖上是奴隶主。
如今,他可能因为这段家族史,被巴巴多斯政府要求赔钱。
卷福在《为奴十二年》中饰演一名奴隶主
欧美圈有这样「黑历史」的,不止卷福一个人。
主演过《一级恐惧》《搏击俱乐部》的爱德华·诺顿,也是奴隶主的后代。
其家族曾奴役了5名10岁以下的儿童。
同样可能会遭到索赔。
虽然之后,巴巴多斯政府官员又辟谣,否认向卷福个人索赔。
但向其他奴隶主后代索赔的情况,确实存在。
这一次正因为牵涉到卷福,才掀起了更广泛的讨论。
后代该不该为祖先赔罪?
对此,很多人表示支持。
也有人认为此一时彼一时,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这样简化历史的清算并不合理。
这个话题,其实离我们也并不遥远。
今天就来聊一聊。
这次「索赔事件」在多家英媒的煽风点火下,传得沸沸扬扬。
卷福本人目前没有做出回应。
但想必也并不是毫无心理准备。
他曾提到过,刚入行时,母亲建议他改姓,因为担心家族姓氏会惹上麻烦。
而他也参演过两部反奴主题的电影,以此间接表态。
2006年的《奇异的恩典》中,他饰演主张废奴的政治家小威廉·皮特。
2014年斩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为奴十二年》中,他又演了一名种植园的奴隶主。
对此,卷福直言是在替自己的祖先赎罪。
一直以来,他没有遮掩自己的出身,也承认自己参与过错误的历史。
「你不必走很远就能从我们的身上看到奴隶制的过去。我们是整个制糖业的一部分,这令人震惊。」
同样,爱德华·诺顿也对自己的家族问题做出了正面回应。
拍摄电视节目《寻根》时,主持人拿出了诺顿家族的老照片,称这是诺顿家族曾经的奴隶。
照片中除了两个成年人外,还有5名儿童,年龄最小的只有4岁,最大的也只有10岁。
诺顿表示,看到后感觉不舒服。
他同样承认了这段不堪回首的家族历史。
「谈及此事不是对个人和个人生活的评判,而是对这个国家历史的评判。面对这些,首先要做的就是承认,然后需要与之抗衡。」
美剧《亚特兰大》中有相似的情节,很多奴隶后代将奴隶主后代告上法庭,要求赔偿。
一时间社会恓惶,人人自危。
不少人说电视剧照进现实。
实际上,这一故事本身就源自现实。
卷福的遭遇,在西方国家早有先例,并且已经发展为成规模的黑人赔偿运动。
19世纪奴隶制废除之初,很多黑人看似重获了自由,却因为缺乏经济来源,难以自谋生路。
当时就有少数有法律知识的黑人向法院提出个人诉讼,希望可以获得经济赔偿。
政界也有一些议员提出分配土地、支付赔偿金等建议,但大多只为获得选票,鲜少真正落实。
《蒂尔》
20世纪中叶,民权运动勃发,美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向黑人群体倾斜。
21世纪以来,随着「黑人的命也是命」的抗议运动席卷欧洲。
种族问题占领政治正确高地,彻底冲击了西方文化环境。
向黑人赔偿更成热点问题。
是否赔偿甚至一度没有探讨的余地,直接与种族主义挂钩。
渐渐地,在很多西方殖民国家,这种赔偿要求不再局限于政府或组织。
作为历史受惠者的种植园后代也被要求负起责任,给予赔偿。
不久前,英国议员理查德·德拉克斯就被巴巴多斯政府索赔。
因为其祖先曾在17世纪参与奴隶贸易,通过长期剥削积累了巨额财富。
而且,该议员至今依然拥有种植园大片土地,多处房产。
但,话虽如此,黑人赔偿运动毕竟离我们有些遥远。
很多国内网友也觉得,没必要,只不过是又一场政治正确的围攻。
那么,真的如此吗?
的确,就像很多人指出的,要求赔偿确有不合理之处。
法不溯及既往是法律的基本原则。
子孙后代作为独立的个体,没有义务替祖先犯的错负责。
更何况很多类似问题,可能受制于体制、历史的局限,本身就不完全是个人的错误。
在美国,也有不少黑人明确反对赔款运动。
而且,历史如果可以这样清算,那类似的赔偿可以发生在任何场合、对象之间。
只为眼前的公道,无视复杂的历史变化,反而可能会加剧冲突和分裂。
更不必说还有更多棘手的技术性问题,像如何界定受害者和受惠者,如何证明受压迫历史和当下生存状况的具体关联性……
但换个角度看,赔偿运动其实也是基于实际的出发点。
罪恶的奴隶制度酿造了无数受害者,后患绵延到几代后裔身上。
即使奴隶制度已经废除,很多黑人依然难以像白人一样通过个人奋斗改变命运。
因此,赔款举措算是一次修订历史错误的机会。
在当下种族平等观念被普遍接受后,这样的赔偿有利于弥补差距,纠正美国社会经济不平等的问题。
自然,赔偿无法彻底弥补历史的过错。
但又未尝不是从经济角度解决、弥补历史遗留问题的一种努力和尝试。
换位思考,作为受害者,谁都不希望事情不了了之。
《解放黑奴》《为奴十二年》等电影,让我们看到奴隶制时代黑人所承受的负累和奴役。
奴隶制废除后,真正得到政府赔偿的却还是奴隶主。
当年,巴巴多斯的奴隶主家族收到英国政府为奴隶赎身的6000英镑,相当于今天的360万英镑。
可想而知,阶级差异依然巨大,并且只会越来越大。
今天,很多影视中过度追求政治正确不被接受,是因为很多人认为现实层面得不到改善,只在屏幕上虚幻赋权是没有价值的。
只依赖于个人的道德,很多历史问题也得不到应有的解决。
影片《奇异的恩典》中,上流白人对黑人的遭遇无不表示同情,但一想到自己的经济利益,又对黑人的权益视而不见。
那么,相比嘴上说说的道歉、同情,有法律约束力的赔款行为无疑能实打实地表达态度、给予支持。
说到底,我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反映着对待历史遗留问题的态度。
历史已经翻篇了,但历史的影响实际上依然渗透在当下的生活中。
正因如此,追责称不上「矫情」。
奴隶主后代从出生就享受着隐形的福利。
以卷福为例,中学就读于英国最负盛名的私立贵族学校哈罗公学。
奥斯卡获奖之作《为奴十二年》为他的演员生涯镀上了荣光。
「贵族气质」也早已成了对其个人魅力的褒奖。
对很多人而言,奴隶制是已经翻篇的历史。
但对受害者后代而言,「奴隶制始终是残酷、无法回避的幽灵,缠绕在他们的生活之上。」
类比国内更为熟悉的慰安妇、南京大屠杀话题。
不论时隔多久,都不可能真正和解。
但如果过错方能勇于承认,并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当有助于缓和矛盾。
可现实却是,过错方后代很多拒绝承认,甚至篡改、掩埋历史,两方矛盾愈加激烈。
个人承担历史罪责大部分情况下是自觉自愿的行为。
比如村上春树、宫崎骏都有在作品中主动反思,替日本人致歉。
纪录片《山崎宏:一个留在中国的日本兵》,讲述一个日本老人为了替自己的民族忏悔,留在中国成为一名医生,一辈子为中国人治病。
还有很多纳粹后代也选择主动赎罪。
希特勒的后代为了替家族赎罪,选择不婚不育,让姓氏从此绝代。
《希特勒的子孙们》
历史从来都不是虚无、割裂的,每个人活在当下的同时,也背负着过去历史生活。
纪录片《三十二》《二十二》中弥漫着的无的放矢的苦楚、辛酸,绝不止于仇恨和怨怼。
戴锦华也曾遗憾地表示,她和日本学者交流时为文化、历史隔阂感到痛心和遗憾。
张纯如的悲剧至今依然感染着无数人。
这些都证实了,历史没有愈合的伤口,还会在一代代人身上产生新的隐痛。
这其实无法量化成具体的数额,也很难找到具体的对象偿还。
但即使不去追责,也至少不应该漠视、遗忘。
之前德云社相声几次翻车,调侃革命烈士、玩梗慰安妇,都是典型的反面教材。
最近万柳书院少爷、卡塔尔王子话题也引发了人们对慕强慕权问题的反思。
娱乐圈、网红圈里,名媛、豪门备受追捧,背后的阶级差距、资源分配问题无人在意。
归根结底,娱乐至死的环境中,严肃的历史、政治、社会话题都沦为娱乐的附庸。
因此,更值得深思的是,作为历史长河中渺小的个体,作为受害/受惠的后代,该抱着怎样的心态看待过去的历史。
如何面对历史遗留下来的难题。
这才是我们终其一生要去反思、回答和实践的。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爱德华·诺顿后代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