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电影界半壁江山送倪震教授最后一程
泰山北斗级电影学者倪震教授因突发疾病,于12月22日19时06分在家人和学生的陪伴下安详离世,享年84岁。
倪震教授的告别追思会于昨日在京郊举办,遵其生前所愿,仪式从简。告别厅摆放了66个花圈和22个花篮,以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为代表的电影界各方人士的哀思悉数到达;追思厅摆放了倪教授生前的照片、手稿、著作等,供人缅怀。
告别仪式现场
告别追思会由倪震教授的学生,作家、编剧、导演刘德濒(代表作《西藏风云》《回到拉萨》)主持。编剧、导演林黎胜(代表作《天下无贼》《借枪》),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副教授饶晖(代表著作《电影作者》),编剧卞智弘(代表作《满城尽带黄金甲》《十月围城》),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教授、法国电影研究专家徐枫(代表著作《阿兰·雷奈与理性电影》),中国艺术研究院高级编辑、多部委专家库入库专家支菲娜,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副教授、编剧、导演吴楠(代表作《疯狂的外星人》《哪吒传奇》),以及现任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健等人,在追思会上先后发言,分享与先生的回忆,抒发深切哀思。
因工作关系未能到场的电影界人士和组织,委托治丧小组献上了花圈或挽联。其中包括(排名不分先后):郑洞天、丁荫楠、翟俊杰、陈凯歌、张艺谋、于冬、钱军、胡智锋、贾樟柯、高群书、尹力、霍建起、薛晓路、姜伟、吴厚信、郑大圣、陆弘石、苏小卫、侯光明、李念芦、张仲年、万传法、路海波、荒井晴彦、Prof. Raksarn Wiwatsinudom、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等。
倪震教授的离开之所以引发中国电影界如此大规模的集体哀悼,是因为他在电影理论家、剧作家、教育家三重身份上都达到了很深的造诣,受到海内外众多电影人士的尊敬与推崇,是电影东方美学、中国电影学派的奠基者,对东亚电影近几十年的发展影响深远。
学者之倪震倪震教授大学时期的同班同学,国家一级编剧、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吴厚信在《给倪兄的最后一封信》中提到:“在美院附中,你就是班上的尖子,本来会保送中央美院本科油画系或版画系,但是因为家庭出身政审没有通过。你极不情愿地到电影学院,你说你是被贬到这里的。”
倪震为《牛虻》所绘制的封面
与电影意外结缘的倪教授,并没有因为遭遇不公而意志消沉,而是将其余生的才华都奉献给了电影。倪教授一生著述颇丰,包括《探索的银幕》《改革与中国电影》《北京电影学院故事——第五代电影前史》《银幕上的中国人》等。
其中,《改革与中国电影》一书以新时期电影发展为线索,分析和论证中国电影业体系和文化精神的演变过程,在业界影响深远;《北京电影学院故事——第五代电影前史》一书则先出日文版,后出中文版,且有多个外文版本,享有国际声誉。
在日本亚洲共同体文化交流机构理事、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刈間文俊发来的手写唁函中便提到了《北京电影学院故事——第五代电影前史》一书对日本电影学界的影响。
倪震教授的学术成就并不局限于这些传世著作,还在于他对电影发展方向的两项重要前瞻。第一,他是中国电影学界最早提出要重视电影类型化和电影娱乐属性的学者,打破了当年中国电影学术圈只注重艺术、绝口不提好莱坞的氛围。
第二,他最早提出了“中国电影要走东方美学道路”的观点,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和探索。其东方美学的学术成果,不仅影响了后来中国电影学派的诞生,甚至对整个东亚地区的电影美学发展都意义深远。
倪震、陈逸飞、谢晋、谢飞(1993年)
著名导演田壮壮发来的悼词便非常直接地肯定了倪教授的学术贡献:“倪震老师在中国电影美学的探讨和发展上贡献巨大。”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电影研究》杂志主编万传法教授,则用精准的语言总结了倪教授的学术地位:
“在中国电影理论史上,遵循着对于本体论的尊重和深刻理解,倪震老师在画面造型、电影叙事、电影空间与东方美学等诸多面向上,都表现出了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美学表达;并在历史与现实的追寻、省察与反思基础上,借助于对文化与表意系统的解读,高度概括性地诠释了‘第五代’的深刻思想与中国美学,毫无疑问地成为第五代的‘精神教父’。他引领并将中国的电影创作成功推向亚洲与全球,而其精神与理论遗产,至今影响着世人。”
创作者之倪震对于普通影迷而言,倪震教授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创作者。
由其编剧、张艺谋执导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荣获第48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第64届美国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由其编剧、李少红执导的《红粉》荣获第45届柏林电影节视觉效果银熊奖等国际奖项;与朱苏进等人联合编剧、谢晋执导的《鸦片战争》荣获金鸡奖最佳影片奖、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奖。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李少红导演在悼词中回忆了当年的合作感受:“《红粉》剧本中的每一个细节、镜头语言都渗透了倪震老师的烙印,是他对原著文学性的准确把握,也是流淌在他血液里、对南方地缘文化的情愫。”
倪震与薛晓路
曾自编自导《北京遇上西雅图》的薛晓路为倪教授剪辑了生平短片。她回忆起往事说道:“念书时候,倪震老师开剧本研讨会,我帮他做记录。看他和一票编剧大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听他们谈人物,理结构、说故事,那种深入浅出、巧思不断的思想碰撞令人心旷神怡,也让我对编剧的认识从课堂走向了真实的创作空间。倪老师学养深厚,在理论和创作之间轻松切换,讲电影讲故事永远激情澎湃!”
倪教授的编剧作品不仅在中国广为人知,在海外也是电影人学习的经典。日本电影剧作家协会原会长、剧作家加藤正人表示:“倪震先生给我们日本剧作家诸多启示。我将铭记对倪震先生的感谢之情,继续剧本创作。”
据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侯光明教授透露,倪教授在退休后仍坚持创作,一直在撰写打磨《银幕挂在小镇上》《韩熙载夜宴图》等电影剧本。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的这些编剧遗作就会在银幕上与观众见面。
师者之倪震由于倪震教授的儿子倪虹超前些年因脑溢血而偏瘫,所以倪教授的后事和追思会,主要由他的学生们操办。这不仅源于北京电影学院“尊师重道、薪火相传”的校训传统,更源于倪震教授教书育人数十年,早已桃李满天下。
在花圈和挽联上,很多人都特意写明了自己的学生身份。比如博纳影业创始人、董事长于冬,在花圈挽联上的落款便是“学生于冬”。同样的还有“学生贾樟柯”“学生韩刚、霍建起”“学生侯克明”“学生潘若简”等。
倪震教授自1980年起在北京电影学院任教,讲授过的课程包括《电影造型》《电影叙事》《影片分析》《大师研究》《当代中国电影》等。因此无论是美术系、文学系还是理论研究室,很多学生都上过他的课,其中就包括后来享誉世界的“中国第五代导演”们。
倪震与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
倪教授对“第五代”的影响,陈凯歌在悼词中写道:“我有空便去他家,听他答疑解惑。我们的语速都快,仿佛语言背后憋着一件什么大事,随时会喷涌而出,而我们对此似乎都心领神会,却又说不出这大事究竟是什么。直到‘第五代’最初的几部电影问世之际,才突然明白了,那时谈的到底是些什么,以及这些谈话又怎样为‘第五代’的发轫作了精神上的准备。”
导演、监制、编剧黄建新回忆起当年的情形:“思绪回到80年代,倪震老师站在朱辛庄的讲台上为我们83级导演进修班授课。他谈吐文雅,学养精深,从造型讲到结构、从流派延展至本体和创造。他举一反三,言语玄妙,处处闪耀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
导演侯克明记得:“八、九十年代听倪震老师讲得最多的应该是‘电影造型’这门课,他分析得最多的电影应该是谢晋的《红色娘子军》。”
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王红卫把倪教授作为自己教书育人的榜样:“学生时代,从倪震老师开始懂得什么是电影美学;自己做老师,深感要像他那样把学问讲得每个人都能听懂。”
倪震教授不仅创办了电影学院电影理论学科,更于1986年创建了理论研究室,并担任主任一职。该研究室就是后来北京电影学院的电影学系,以及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的前身,培养了徐枫、杜庆春、支菲娜等多位著名学者。
1993年,倪震开始带电影叙事、电影叙事和造型、东方电影美学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并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任教授,曾多次被评为院内优秀教师。直到2000年退休,倪教授一对一培养出硕士研究生共14名。
追思会现场
退休后,倪教授受邀于浙江传媒学院,参与创办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并担任荣誉院长;2000-2012年,亦受邀于上海戏剧学院,担任特聘教授,并于2017-2020年重返上海戏剧学院,担任“上海戏剧学院倪震电影编剧工作室主任”。
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张仲年教授回忆起当年的岁月:“他退休后来上海戏剧学院担任客座教授,我俩合作培养了将近二十位博士和硕士。他为上戏电影学科建设贡献很大力量。倪震先生治学严谨,理论精深,科学认真,勇于创新,是权威的学术带头人。倪震老师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心间,也铭刻在他口授心传、悉心培养的学生心中。”
一般的电影学者多培养理论批评方向的弟子。与他们不同,倪教授的学生毕业后的发展路径多种多样,有的成为了著名导演,有的成为了著名编剧,有的成为了著名理论家,有的同样成为了优秀的教师,呈现出开枝散叶之姿。
学者、创作者、师者,倪震教授在他人生中的三个战场上,都做到了高山仰止,泽被后世。正如吴厚信在《给倪兄的最后一封信》的最后一段所写:
“倪兄,你就是个天才。我从来都相信,无论在任何领域,你一定是出类拔萃的。你不会再有痛苦了!所剩的是你在银幕上留下的光辉,还有桃李满天下的学生对你的崇敬和怀念。我坚信中国电影史会刻上你的名字。我懂得,我知道,这对你是最重要的。电影学界的泰山北斗,你配得上这个神圣的称号。”
【文/满囤儿】
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倪震中国电影
原来网红唐尚珺的背后,有高人在…
当社交媒体时代如潮水般涌来,众…
空有颜值却实力平平,内娱两大花…
近日,内娱两大花瓶又冲上热搜了…
周慧敏离婚风波升级!曝女方筹谋…
近日,“不老女神”周慧敏被曝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