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希望今年起春晚停办?40余年感谢陪伴,同时也希望你退休
严格意义上来说,春节联欢晚会,起始于1956年,今天你还能找到这部还是黑白影像的资料,而且你会发觉,里面大咖云集,可以说都是当年的翘楚,不仅仅有演艺界的明星,更有科学和社会名人欢聚一堂,并且毫无阶级感觉,那真是老百姓的联欢。
只是,它不是现场直播,是录制得有点电影和纪录片的感觉。当时由张骏祥任总执导,谢晋、林农、岑范、王映东任导演、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春节大联欢》。根据影片内容显示,当时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现场直播了当时的演出(因为电视没有普及 )。当时的很多大师都曾经出镜,如越剧大师徐玉兰、王文娟、评剧大师新凤霞、京剧大师梅兰芳、相声大师侯宝林、人民艺术家老舍、巴金、表演艺术家赵丹等人。
那个时候的设计其实已经相当新颖,虽然同样有剧本,但是老一辈人的娱乐精神一点都不逊色今天。而且郭德纲的师爷相声大师侯宝林显然是主角。
不过,这个形式直到1983年才真正被普及最终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我们八零后的童年和青春记忆。也是继年夜饭之后,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每年必不可少的一档春节保留节目。
这一晃就差不多40多年了。
江阳沽酒客也从孩子变成一个不惑之年的人,但是实际上,我大概有好多年没有看春晚了。尽管到了那天,哪怕现在几百个电视台供你选择,还有很多其他专题春晚的录制,年三十的晚上,直播春晚还是最主要的观摩形式。
从经典到反感,春晚这四十多年不容易,贡献了无数经典的歌曲、舞蹈、小品、相声以及流行语言和当红明星,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钉子户和春晚套路模式。
或许当初我们刚刚改革开放,娱乐匮乏,资讯也不发达,所以,积攒了一年的内容足以让大家大快朵颐,充满欢声笑语喜气洋洋。可惜社会在发展,思维在进步。人也变得越发挑剔和不容易被打动。
当初毛阿敏、张雨生以及刘德华合唱的那首《心中常驻芳华》的歌词很能说明问题:
“今夕何夕亲人如此盼望团聚
今夕何夕人们如此眷恋温馨的家
可能是那一阵阵笑声溶解了一年的积闷
可能是那一串串鞭炮送走了一年的疲乏”
然后,如今很多当年的情形都变化了。过年没有鞭炮声,过年的大团聚,变成了小家聚会。那些城市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在的家庭,即便八零后自己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兄弟姊妹多,聚在一起团年也不错,农村更不用说也是热闹,但是如果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在了,好多人就淡了,没有人承头,那就变得过年等于另外一种孤独。当然这只是一部分。
再一个就是,现在的时代,资讯发达得令人发指。上午的热门到中午可能就冷却了,你以为新奇的东西,可能早就已经被淘汰了,哪怕汇总一年的东西,最后到了春晚也觉得索然无味。
再加上一本正经的表现形式和各种限制,这台精神年夜饭是越来越难做,也越来越难吃。
就像香肠腊肉本来几千年都延续下来,今天很多年轻人不喜欢了。就像是团年饭本来应该其乐融融了,好多人却做都不想做了。
还有时代变迁,那些本来的尘埃却好像巨大的大山落在每个人的肩膀上无比难受,丝毫没有快感。
我们开始厌倦和反感,讨厌煽情,讨厌欢聚,讨厌必须这样,必须那样。更讨厌没有选择的一如既往。
春节本来应该是小家的欢愉烘托大家的喜悦,却成为一种固有而不愿意更改的老黄历,味同嚼蜡般年复一年的重来。
很多人希望停办春晚,甚至有人提出建议。不过他的理由是春晚低俗和风气不好,让人追名逐利,没有高尚的节目,没有教育人的意义。
我恰恰不同意这位代表的昏头建议,春晚之所以让人反感就是离老百姓越来越远,已经成为了一种形式,越来越不接地气了,甚至有点绑架老百姓的春节行为,你那种反三俗和希望教育辛苦了一年的老百姓,或者不舒心的老百姓到了三十年还要搞得眼泪汪汪的行为,才是很混账的事情。
假如一直如此,不思进取,还以为自己很辛苦为大众放弃家人团结,那真的没必要,何必那么伟大和高尚,我们不需要感动,也不需要谢谢你温暖了自己,我们需要的是传统的回归,春节该有的样子。并且给予大众更多的选择。
所以,你觉得春晚应该停办吗?
退休春晚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