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在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无间道》收获年度票房冠军的同时,一举夺得包括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在内的七项大奖。

颁奖嘉宾吴思远站在台上,面对着台下的电影人,说出一番加油鼓劲的话:
“香港电影史上曾经有过很多次起伏,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香港电影人从来没有放弃,始终抱着必胜的信心。今日,是香港最困难的时候,我想我们电影人必然会企出来,和我们全港市民一起,我们要打赢这场仗,要令香港走出困境。有香港就有香港电影,香港电影不死,香港不会死。”

当时台下坐着周润发、刘德华、郭富城、梁朝伟、郑伊健、洪金宝、郑秀文、朱茵、吴君如等众多实力明星,大家踌躇满志,都相信只要这个班底还在,香港电影就不会死。

为纪念刚刚去世的张国荣,当晚四大天王同台演唱《
当年情》谁知随着《无间道》的落幕,曾经黄金时代的导演们纷纷北上拍片,本土制作日渐凋零,香港电影亦告别一个时代。
一、60年代电懋、邵氏、长城三足鼎立,邵氏终成市场霸主
1909年,美国人宾杰门·布拉斯基在上海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同年来到香港,拍摄警匪短片《偷烧鸭》,由梁少坡自导自演。这是香港本土拍摄的第一部电影,虽只是一部短片,却拉开了香港电影史的序幕。(亚细亚影戏公司演职员合影)但当时的亚洲电影中心并不在香港,而是在繁荣的上海滩。直到50年代,随着但杜宇、岳枫、程步高、朱石麟、费穆等大批电影人才流入香港,香港电影才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晚年的但杜宇)其后,电影界涌现出“国语四大”长城、凤凰、邵氏、电懋;“粤语四大”新联、中联、光艺、华侨这八家最具实力的电影公司。

到了50年代末期,电懋、邵氏、长城三家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香港电影市场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1961年,位于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投入营业,标志着邵氏影业辉煌的开始。

1964年6月20日,电懋创始人陆运涛与其妻子等共57人参加第11届亚洲影展,在回程途中却遭遇空难事故,这57位电懋骨干全部遇难,令电懋元气大伤。

其后电懋公司由其胞妹夫朱国良继承,但发展大不如前,逐渐从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60年代邵氏终成香港电影市场龙头,坐拥李翰祥、张彻、胡金铨、楚原四大导演;王羽、姜大卫、狄龙、傅声等一众卖座明星。其创作题材也日趋多元化,武侠片、枪战片、历史片、爱情片、灾难片等各种商业类型都有涉及,在亚洲地区影响力巨大。

当时有5部破百万大片《
梁山伯与祝英台》、《
独臂刀》、《
金燕子》、《
大刺客》、《
珊珊》皆出自邵氏。“邵氏出品,必属精品”这八个字成了邵氏打在厂牌Logo上的宣传标语,也是其对自身电影质量的自信。

二、70年代邵氏、嘉禾
龙争虎斗,嘉禾步步为营笑到最后
俗话说:“患难易共,富贵难同”,邵氏电影工厂在繁荣发展的背后,其陈旧落后的管理和分配制度,却令员工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当时邵氏严格按照员工合同制发工资,其导演和演员无论拍出的电影多卖座,得到的也是依照合同分配的工资。

这种分配制度显然不利于激励员工创作上的欲望,即使像李翰祥这样的顶梁柱,每月到手的工资也只有8000元港币。矛盾的是,为了招兵买马,邵氏一边花重金从别的公司挖角;一边对公司的老员工各种剥削压榨,这些都让那些忠心耿耿的员工们心寒。

到了70年代,胡金铨、李翰祥、邹文怀、楚原、张彻等人都相继离开了邵氏,大量的人才流失也导致公司的发展陷入困境。其中,邹文怀是在邵逸夫身边工作了13年的老臣,却因与邵逸夫的夫人方逸华不和而被迫辞职,还挖走了梁风、何冠昌两员干将。

这三人同气连枝,决定联手在电影圈干出一番事业,他们集资200万港元,买下了国泰片场旧址作为根据地,成立嘉禾电影公司。嘉禾与邵氏,正如武侠世界中的武当和少林一般,自此拉开了16年争斗的序幕。

(何冠昌和邹文怀)初期的嘉禾发展并不顺利,推出的《
天龙八将》《
鬼怒川》等片市场反响都很一般,但邹文怀很快遇到了他的贵人。

从美国返港的李小龙,找到邵逸夫希望加入邵氏,他提出拍一部片要拿1万美元,又要求对电影剧本把关,但这些条件都令邵逸夫难以接受。邹文怀嗅到了机会,主动联系李小龙,最终用诚意打动了他,以1.5万美元的片酬,签了2部电影。

1971年,《
唐山大兄》以320万港元票房,刷新香港电影票房纪录;1972年,《
精武门》又以443万港元创造新高。同一年,李小龙又自导自演了《
猛龙过江》,以531万港元登上榜首;之后,与华纳合作的《龙争虎斗》,又把嘉禾电影推向国际市场。

李小龙先后与嘉禾签了6部片约,即使他在1973年7月20日突然去世,嘉禾仍能拿他已经拍好的电影素材,剪出了《
死亡游戏》和《
死亡塔》两部电影。这些功夫片的市场反应都相当好,令嘉禾掘得第一桶金,也在香港电影圈站稳了脚跟。

有别于邵氏的员工合同制,嘉禾引用西方更加自由开放的独立制片人制度,让电影人成立子公司并参与票房分成。依靠这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嘉禾又从邵氏挖到许冠文和洪金宝两员猛将,这一文一武的组合令嘉禾电影走向了辉煌。

三、80年代风起云涌,新艺城惊艳十年,嘉禾稳扎稳打
80年代的新浪潮运动,是香港电影风起云涌“崛起”的开端。徐克、许鞍华、严浩、方育平、余允抗等留学归国的年轻编剧和导演,从欧美学到了更加系统化和商业化的电影拍摄技巧和管理模式,他们为香港电影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这些留学生们先是加入当时各大电视台历练,待羽翼丰满后,便投入电影市场,拍出了个性鲜明的代表作。这其中《疯劫》、《
撞到正》、《
地狱无门》、《
凶榜》、《
点指兵兵》等片皆是挑战感官极限的Cult大作,虽惊世骇俗,却难以得到市场的肯定。

这些人才华横溢,被各大电影公司收编后,很快展露出自身的实力。1980年,在金公主娱乐有限公司的资金支持下,麦嘉、黄百鸣、石天三人合作创办了新艺城影业。

麦嘉、石天、黄百鸣三人又集结了徐克、施南生、曾志伟、泰迪罗宾,组成一个七人的创作小组,日后这个组合被称为“新艺城七怪”。在这“七怪”的集体创作之下,诞生了《
滑稽时代》《
鬼马智多星》《
搭错车》等卖座好片。

这其中尤以《
最佳拍档》系列最为出色,其前三部从1982年到1984年连续三年占据票房榜首,实现了不可思议的票房三连冠。

1986年由徐克监制、吴宇森执导的《
英雄本色》,又以3465万港元票房刷新了票房纪录,这部电影影响了整个亚洲电影市场,标志着香港电影进入了成熟的商业片时代。

但新艺城并没有影响到嘉禾的发展,继许冠文和洪金宝之后,1980年嘉禾又迎来了日后倚仗20多年的公司顶梁柱——成龙。

“七小福”的陈港生,原艺名元楼,1976年签约罗维影视公司,罗维有意将他打造成“李小龙2.0”,便给他改了艺名“成龙”。然而“李小龙模式”并不适合成龙,刻意模仿李小龙的成龙,在镜头前显得呆板、木讷、傻里傻气,丝毫没有观众缘。

在推出几部电影皆票房惨败之后,罗维也接近放弃。其后他把成龙借给吴思远,后者却拍出了《
蛇形刁手》和《
醉拳》两部卖座好片。这让成龙发现了自身的价值,于是他决意离开罗维影业,经历一番波折之后,最终加入了嘉禾。

有了洪金宝和成龙,嘉禾在整个80年代都立于不败之地——成龙的《
师弟出马》、《
龙少爷》、《
A计划》系列、《
警察故事》系列;洪金宝的《
鬼打鬼》系列、《五福星》系列、《
皇家师姐》系列、《
僵尸先生》系列皆是影响一个时代的经典。

嘉禾的独立制片人制度,给了这对师兄弟极大的创作自由——洪金宝有“宝禾”,成龙有“拳威(后改为‘威禾’)”。但两人都非池中物,洪金宝想法多;成龙爱花钱,这些都让老板邹文怀头痛不已。

洪金宝原来和麦嘉、刘家荣创立了“嘉宝影业”,到了1980年宣布解散。被嘉禾收编后,虽名义上是其子公司“宝禾”的老板,创作上却受到嘉禾的约束,于是不甘心久居人下的洪金宝,在1984年又和岑建勋合伙创立了“德宝电影”。

此外,洪金宝还拥有一家以独立制片模式运营的“宝祥影业”,虽然“宝禾”为嘉禾拍了不少卖座的好片,但洪金宝另起炉灶的骚操作还是令嘉禾大为恼火。加上80年代末“宝禾”推出的几部电影接连失利,嘉禾渐渐放弃了洪金宝,将扶植的重心放在成龙身上。

但成龙也不是省油的灯,他虽没有那么多“门道”,却一心要把自己的电影推向国际市场。因此成龙的每部电影都会争取到国外去取景,虽然拍出来的电影质量有目共睹,却也十分烧钱,一不小心就要赔本。

像《
奇迹》《
飞鹰计划》《
霹雳火》这些电影票房虽然都很多,却都因为投资巨大而难以收回成本。为此嘉禾高层想了很多主意来限制成龙,包括不让他自己执导电影,但这些主意都收效甚微,这些隐患为嘉禾日后的衰落埋下伏笔。

而在新艺城和嘉禾这两大公司的双重夹击下,接近流失人才的邵氏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邵逸夫看到电视行业尚有发展空间,便在1985年宣布停产,卖掉了旗下的电影院线,将公司业务全面转入电视剧行业。

四、90年代永盛影业崛起,香港电影枭雄辈出、盛极一时
然而进入90年代,新艺城便因分配不均和创作理念分歧等问题仓促解体,前后仅存10年。因不满新艺城只拍喜剧片的徐克,从1984年便与幕后公司金公主搭上线,离开新艺城,和老婆施南生成立电影工作室,开启自主创作之路。

徐克大胆启用程小东、杜琪峰、钟志文、林岭东、严浩、陈木胜、李惠民等导演,拍出了如《
倩女幽魂》系列、《
笑傲江湖》系列、《
惊魂记》、《
古今大战秦俑情》、《
棋王》等好片。

加入嘉禾后,徐克又启用昔日的“少林小子”李连杰拍摄《
黄飞鸿》系列,在电影圈掀起一股武侠片风潮。黄飞鸿是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其故事最早被胡鹏、关德兴于1949年搬上银幕,关德兴也是香港人公认的“正牌黄飞鸿”。

徐克却将黄飞鸿年轻化,并加入清末动荡的时代背景,令《黄飞鸿》系列故事带着历史的厚重感。这些改变令电影呈现出有别于传统功夫片的独特魅力,李连杰出色的表演也得到观众的肯定。

相继推出三部曲之后,李连杰一时间成为香港电影圈最炙手可热的功夫明星,身价直逼如日中天的成龙。但已经拥有成龙、洪金宝这两块招牌的嘉禾并没有将李连杰放在眼里,发生合同纠纷时也没有选择站在他一边,这导致李连杰最终离开自立门户。

另一边,创办于1987年,已经拥有周润发、周星驰、刘德华、王晶等大牌的永盛电影公司,却主动向李连杰伸出橄榄枝。1992年因利智生意失败欠下巨额债务,李连杰急于为她填坑,与永盛签下3年拍6部电影的合同。

其后,从1993年到1998年的6年间,李连杰共为永盛拍摄了7部电影。这其中《
黄飞鸿之铁鸡斗蜈蚣》、《
黄飞鸿之西域雄狮》两部黄飞鸿电影皆取得票房佳绩,《
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
给爸爸的信》、《
冒险王》、《
黑侠》、《
杀手之王》亦收获良好口碑。

当然,周星驰、刘德华和周润发也是永盛的两张王牌。周星驰的《
赌侠》系列、《
鹿鼎记》系列、《
逃学威龙》系列、《
唐伯虎点秋香》等片都十分卖座;且周星驰电影投资少、票房高,在“双周一成”中性价比最高,90年代的周星驰就是香港电影公司争抢的摇钱树。

刘德华的票房号召力虽然没有周星驰高,但他的明星效应同样不可小视,且一向高产,佳作不断。《
五亿探长雷洛传》系列、《
至尊无上》系列、《
摩登如来神掌》、《
与龙共舞》、《
整蛊专家》这些好片也深受好评。

周润发虽然只为永盛拍了《
赌神》和《
赌神2》两部电影,但这两部佳作在1989年和1994年两度登上全年票房冠军宝座,足以证明他的实力。因为这些大牌演员的助力,永盛在90年代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且拥有与嘉禾抗衡的实力。

90年代的香港电影市场更加开放了,那些大牌明星也都很有想法,他们不再隶属于任何一家公司。像成龙虽是嘉禾的,也时常到其它地区拍戏;周星驰既为永盛拍戏,也参演东方电影的《家有囍事》,主演大都会的《
审死官》和邵氏的《
济公》。

也有很多人拥有自己的公司,像李连杰有“正东”、刘德华创立了“天幕”、王晶有新峰影业,周星驰先创办了“彩星”,拍《大话西游》把公司都赔进去了,后来又创立了“星辉”,一直坚持至今。

1992年香港本土上映的电影达到325部,其中票房超千万的电影竟然达到41部之多。周星驰主演的7部电影都排进了票房前20,且其中《审死官》《家有囍事》《鹿鼎记》《
武状元苏乞儿》《
鹿鼎记2》这5部作品占据票房前5,风头一时无两。

周润发的《
我爱扭纹柴》、李连杰的《
笑傲江湖2:东方不败》和《
黄飞鸿2:男儿当自强》、成龙的《
双龙会》也都有不俗的表现。90年代的香港电影真的是枭雄辈出,市场也达到空前的繁荣,几乎所有的公司都赚钱了,其中1992年是香港电影发展最好的一年。

经历了1992年的辉煌,1993年的香港电影市场达到空前的饱和,本土上映的电影多达380部,比前一年多出55部。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残酷的优胜劣汰,很多现在看来质量很好的电影,像《
一刀倾城》《
青蛇》《
水浒传之英雄本色》等都没能取得好的票房。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取得4017万港元的高票房,但当年的票房冠军却是好莱坞梦工厂的《
侏罗纪公园》(6190万港元)。后者的成功标志着好莱坞CG特效正走向成熟,片中霸王龙的一声怒吼,仿佛吹响了好莱坞电影进军亚洲市场的号角。

也许有些人会说,1993年的电影市场还是非常繁荣的,但我们应该看到,电影全球化是20世纪末世界电影发展的大趋势,与好莱坞成熟的电影工业比较,一向追求低成本赚大钱的香港电影就相形见绌了。

就拿特效质量来做比较,好莱坞电影一向追求“以假乱真”;港片则往往利用快速的镜头切换来将镜头呈现的瑕疵遮掩过去——这些镜头表现上的差距,放在一起做对比,就高下立见了。

因此,当90年代经历特效革新后的好莱坞电影大规模杀到时,香港电影几乎难以招架。加上来自片商的投资缩水后,本土电影的投资风险也相对提高了,产量便会相应减少,投入的资金少,影片质量更难保证,这是90年代中后期香港电影面临的困境。

市场环境不好了,便留不住人才——像成龙、周润发、李连杰、吴宇森这些在海外也拥有一定人气的电影人,都想要到外面去闯一闯。因此2000年后电影人开始流失,香港电影从产量到质量都呈“衰落”的趋势。

五、2000年后电影人流失,香港电影波澜壮阔的40余年,终划上不甘的句号
综上所述,香港电影一步步走向没落的原因,总结出来有三个:1、好莱坞引进电影的巨大冲击是其重要的原因。在CG技术成熟之后,以往模型特效技术难以达到的效果,都可以利用CG特效完美呈现,这令好莱坞商业片画面焕然一新,崭新的特效技术使其电影在全世界都受到欢迎。2、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席卷香港,市场萧条,电影业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钱拍电影,产量自然就少了;成本低,质量当然也上不去。3、港片产量减少了,电影人还要赚钱吃饭,有实力的影星到外面去闯。当时香港很多大牌明星都去了欧美,也有到内地拍戏的,还有很多转向电视圈发展。人才的流失加速了香港电影的衰落,这是个恶性循环。2000年之后,即使嘉禾这样的大公司,也开始支撑不住了。2001年,嘉禾从好莱坞召回成龙,投资2亿港元拍出《特务迷城》,希望能重震雄风,却遭遇票房惨败,亏损达1.5亿港元。

嘉禾自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其后的5年只拍了2部电影,成龙也离开转投英皇。恰逢内地开放电影市场,满怀激情的香港导演纷纷北上。年迈的邹文怀却已有心无力,他忍痛于2007年把股权卖给上海橙天娱乐,这标志着嘉禾时代的结束。

2002年,由刘伟强、麦兆辉执导,刘德华、梁朝伟领衔主演的《无间道》卖出5505万港元,在内地院线亦表演不俗,似乎让港人看到希望。无奈独木难支,此后再无一片能够与之比肩,香港电影的40年辉煌,终于划上不甘的句号。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热血丹心)
成龙邵氏香港电影老明星有一种电影叫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