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语课》一颗奥斯卡奖的遗珠
上周五,德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合拍的战争片《波斯语课》全国公映,上映4天票房1348万元。虽然票房很一般,但口碑不错,有媒体甚至用“奥斯卡奖的遗珠”来褒奖它。
该片改编自沃夫冈·柯尔海斯受到真实事件启发所著的短篇小说,讲述了年轻的比利时犹太人吉尔斯为求活命,假冒波斯人为集中营的军官科赫教授波斯语,从而二人产生不同寻常“友谊”的故事。
虽然改编自真实的事件,但《波斯语课》听起来依然是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因为发明一门假波斯语言并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够轻易做到的事情。片中的吉尔斯拥有超强的记忆力,过目不忘;同时,对于生的渴望也是他能够记住2840个犹太人名字的强大动力,他用这些名字的部分词汇创造出了一种假的波斯语,从而骗过了警惕性极强的纳粹军官科赫,成为集中营里唯一活下来的犹太人。
显然,吉尔斯为了生存而生造波斯语的“欺骗”和科赫一直疑心重重的质疑,形成了一种“猫捉老鼠”的游戏感,让这部影片的观赏性有了足够的保证,而党卫军警卫对吉尔斯身份的怀疑和穷追不舍,进一步增加了紧张气氛,让吉尔斯时刻处于一种危机状态里,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吉尔斯的机智和聪明。
跟《辛德勒名单》中的纳粹党卫军不同,《波斯语课》中的德国军官科赫并不亲手用枪射杀犹太人,也不是一个坚定的纳粹分子,他最大的理想是学好波斯语,战后去德黑兰找他的哥哥一起开餐馆。他并没有政治理想,也没有政治信念,他的坏更多来自于他天性上的粗暴和控制欲。这样一个喜欢写诗的年轻人,如果在和平时代,最多就是一个小资青年,但在战争年代的特殊时期,科赫穿上了纳粹军服后,他放纵的个性被放大了。他和吉尔斯因为教授“波斯语课”而越走越近,但他并不是一个怜悯者和同情者,他最后救出吉尔斯的理由居然是不想输掉20个肉罐头,因为他跟吉尔斯打赌,一定能救出他。但可惜的是,他最后居然在过德黑兰海关时,因为一口纯正的假波斯语而被捕,这也是影片最精彩的部分。
只有极端残酷的生存环境,才能诞生极端荒诞的故事。在《波斯语课》里,没有像辛德勒这样的救世主,也没有像《辛德勒的名单》里的杀戮,但当2840个逝去的犹太人的名字从吉尔斯口中念出时,观众不难想象屠杀现场的血腥和残忍,这才是这部荒诞影片带给观众的警醒和震撼。(王金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