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大赛PK赛看似残酷,但尊重了演员——从第一季的宗俊涛说起
当马东宣布喜剧大赛第二季第二赛段的赛制时,所有喜剧小队的演员一片哗然。这个赛段叫有你没我1V1PK赛,说白了,就是两个小队捉对厮杀,最后一个晋级,一个直接淘汰。也就是说,这一轮比完了,参赛小队的数量直接砍半。当然,有复活的另算。
其实,脱口秀大会一直就是类似的赛制,但相对来说,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之前的赛制,还是比较温和的。拿第一季来说,排位赛结束后,所有喜剧小队归入三个会长的麾下,组成社团。后面的赛段,就是三个社团在不停地对决。不过,当时的淘汰名额少得离谱,直到节目结束,一共淘汰了6个人,而且还复活了1个人。这样的淘汰力度,丝毫让人看不出比赛的残酷性。也就是说,排位赛之后,绝大部分演员,都可以一直演到节目杀青。
这么一比较,第二季的赛制是不是就残酷多了?这才第四期,深受大家喜爱的老师好小队,马不停蹄子小队就彻底离开这个节目了。而等这个赛段结束,会有更多的人气小队离开。
节目组做这样的赛制调整,是不是觉得去年的赛制太不刺激了?或许,让比赛看起来激烈一些,节目才能更有效果,更有可看性。
这当然是原因之一,不过说实话,这个赛制虽然看起来残酷,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却给了演员最大的尊重。
此话怎讲呢?
我们不妨从一个细节说起。排位赛结束后,马东携四位会长来后台和演员们见面,他对淘汰的小队进行了安慰,然后话锋一转,公布了一个消息——所有被淘汰的小队,之后都可以继续留在节目组,可以参与编排,可以助演,可以继续蹭米未的食堂。
全场一片欢腾。
可是,这个场景看似皆大欢喜,但这些淘汰的演员们,说白了不就是打杂的龙套吗?要知道,他们之前参加排位赛的时候,可是一支完整的、自己说了算的团体啊。
当然,淘汰的小队也无法要求更多,毕竟按传统规则他们本应该离开的,对他们来说,能留下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为了继续分析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拿第一季的一位表演大神来举例。
第一季,有一个话剧界的高人来参加节目,第一次出场就赢得满堂彩,他和伙伴表演的《三毛保卫战》,要包袱有包袱,要表演有表演,要结构有结构,挑不出任何毛病。很多人看完这个作品之后,都认为他会赢得冠军。
这个人就是宗俊涛。
宗俊涛是赖声川的头牌演员,表演功底深厚。他来喜剧大赛,完全是对其他演员的降维打击。但是宗俊涛在第一季的整体表现,可以用高开低走来形容。在完成了一个满分作品后,宗俊涛就再也没有拿出同等水平的力作,相反,他后面的作品一个不如一个,而会长给他的评价,也越来越低。
其实宗俊涛的档期很满,他根本就没时间全身心地参与到这个节目当中。因此,最尴尬,最无奈的场景出现了——在很多作品中,宗俊涛都是配角,甚至是龙套,他作为十三代宗师的队长,甘当绿叶,把其他演员衬托得很好。但宗俊涛再也没有在节目里当过纯粹的主角。
问题出在哪里呢?除了他的档期的原因,最根本的因素就是赛制——社团战。
排位赛之后,所有喜剧小队在加入会长的同时,彼此也被拆散。换句话说,在很多作品中,喜剧小队不再作为一个主体。比如,王皓史策本来是一对组合,但加入三板大斧子之后,他们多次参与集体表演,成了配角。
社团战当然有好处,毕竟喜剧是磨出来的,大家在一起集思广益,进行头脑风暴,才能出好本子。但问题是,这样的集体作品,最大限度地消解了个体演员的特质。看看黄渤的团队,王梓,武六七这样拥有独立特质的演员,淹没在众人当中,完全沦为道具人,也许这可以体现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但他们本身的魅力,则完全被覆盖了。
宗俊涛就是社团赛制最大的牺牲品。节目后期,他的存在感几乎为零。他一上台,要么串场,要么替补,总之,他一身的能耐,根本无法发挥到极致,甚至,连三成也发挥不到。与其这样在团队中打下手,还不如保留之前的小团队,一直以主创人的身份进行表演和创作,赢就晋级,输就淘汰。
而这,正是第二季PK赛所呈现的模式。
PK赛,所有喜剧小队都有提前淘汰的可能,但那又如何呢?比如老师好小队,走了就是走了,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刘旸,松天硕,宇文秋实的三人建构,默契地进行着表演。而文本的创作和主题的把握,都是刘旸三人说了算。总之,这个小队从参赛到淘汰,一直是一个整体。
其实,第一季的宗俊涛,虽然直到节目结束也没有淘汰,但他和第二季排位赛被淘汰却依然能蹭米未食堂的人,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比赛就是残酷的,不残酷就不叫比赛了。对于参赛者来说,最大的尊重,不是让他们一直赖在舞台上,而是,让他们正常融入到输赢的赛制中,赢就往前走,输就昂首离开。
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