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吐槽的那英,还能口碑反转吗?

更新日期:2022-10-18 03:02:23阅读:1244次编辑:来源:友谊影视
离开《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今年仿佛是那英的综艺年。先是坐镇《浪姐3》舞台,后又以娱乐圈喜剧人的身份,在《脱口秀大会5》当领笑员,去《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做飞行嘉宾。在《浪姐3》,作为大Vocal 担当

离开《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今年仿佛是那英的综艺年。先是坐镇《浪姐3》舞台,后又以娱乐圈喜剧人的身份,在《脱口秀大会5》当领笑员,去《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做飞行嘉宾。

在《浪姐3》,作为大Vocal 担当的那英在经历了《浪姐2》的跳舞磨练(折磨)后,相当于回到了自己的舒适圈,那个舞台于她是非常熟悉的,拥有话语权的。

(对,没看错,这是在宿舍的那英)那英大概自己也没想到,在古早的互联网记忆里留下N多喜剧效果的自己,会在脱口秀的舞台翻船。她和周迅一起挨骂——“一个没话说,一个话太多。”

网友们怪她听不懂脱口秀,说话没内容,不懂得普通人的人生苦乐,笑点与广大观众有壁。怪她不遵守规则,不尊重选手,自作主张随随便便就帮大张伟拍灯。(《脱口秀大会》前几期晋级赛,四盏灯直接晋级。每位领笑员手里的灯,都相当于能决定选手的命运。这也是为什么周迅之前会因忘记拍灯而被骂上热搜)两位领笑员的表现甚至引得罗永浩直言不讳——“资深的娱乐圈前辈艺人应该比其他行业的人都更清楚这一点(不要做缺乏大局观的行为)。”

出道三十多年,“心直口快”的形象标签这一次没为那英赚来口碑,反而把她推向“晚节不保”。大大咧咧变成了咋咋唬唬,直来直往变成了情商堪忧。天空飘来恩师谷建芬的那句话——“那英,长了一副好嗓子,配了一个狗脑子。”

在互联网崛起、内娱还欢实的那些年,那英贡献了不少啼笑皆非的名场面。某种程度,也算是互联网“嘴替”的鼻祖。作为王菲好友,那英采访时被问王菲与谢霆锋,她直接回怼:“知道也不跟你说啊!”

演唱会上亲自整顿秩序,大喊:“那边那俩人坐下!”与观众互动时不小心弄丢戒指,中断演唱,直接喊:“把戒指还我!”

在台湾参加节目,主持人庾澄庆问她事业上是否遇到过瓶颈期。她说:“我没有瓶颈啊!”

浪姐镜头前,她也称自己一直都是上升期。

综艺里讲她对林志玲“逼酒”的事:林志玲拿着酒杯主动和她打招呼,那英直接干了,看林志玲举着不喝,就觉得那不对啊,装什么装。

第一次参加《浪姐》就直言:我不是来挑战她们,而是挑战我自己,能不能在三十个女人堆里,与她们好好相处。

结果一出场,李菲儿、张馨予和她打招呼,她就回过身问:“你们俩谁?”

舞台上贡献出“作法”般的跳舞首秀。

舞台下安排姐姐们的座位,她主动张罗:“来,岁数大的坐主桌。”

浪姐第三季,她和宁静相遇,宁静夸她漂亮了,她说“但我没整”。

接受采访,直接说章子怡参加歌唱类节目当评委,带不出冠军,隔行如隔山。

最有名最出圈的,还是当年微博还算妙趣横生的日子里,那英大半夜发的那句:“妈的,最烦装逼的人!”连一些圈内艺人的手机壳上,都是那英这句话。

多少年过去了,依然有网友跑去留言打卡。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有个叫作《虎父无犬子》的作品讲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李诞还打趣这件事,问那英:“你家孩子是不是也最烦装逼的人?”

1988年出道的那英,一路走来,个性使然。毕竟那个年代,还不靠流量吸金,不用“人设”圈粉。是骡子是马,全凭自己出来走几步看看。毛阿敏是那英的师姐,她对那英的评价是:正直,热心肠,不搞阴谋诡计,完全靠自己唱出来。

那个靠实力就能出头的年月,“助长”了那英的个性,让她不必像当下出道的艺人,从进入大众视野就是被包装好的形象,个人平台甚至都是经纪公司来操作,谨言慎行,不允许出错。那英是野生老牌艺人,没被“调教”过,甚至她的真实,为她带来很多圈内友人。

她和蒋雯丽、李静、梁静是多年好友。和蒋雯丽参加节目,曾毫无偶像包袱地公开说自己小时候爱骑猪。

我合理怀疑蒋雯丽后来在电影《最爱》里骑猪的名场面,是从那英这来的灵感。

(电影《最爱》剧照)她和王菲是天后,也是麻友,个性都属于“爱谁谁”,王菲还曾给她起英文名“娜塔莎”,源自“那大傻”。

话说那英有多爱打麻将呢?参加《浪姐》,只要不排练,抓紧打麻将。要去开会了?让我把这一把打完,退出去是要扣分的。

大厨下班后都不爱做饭,但天后舞台下依然爱唱歌。那英去KTV是麦霸,自称把别人插入的歌咔咔咔都给删了。但也不耽误孙楠总愿意给她配和声。

那英身上没有“雌竞”味儿,直接,不矫情,虽然太过直接的豪迈性情也会偶尔造成尴尬,但于圈内人来说,是安全的,没有实质上的攻击性的。

(被说和刘嘉玲撞脸,那英直接说自己是“丑版”)无意翻到早年间的一个颁奖画面,上台领奖的那英大大咧咧地直接把脑袋撞到奖杯上,王菲笑着给她摸摸头。

之后她一路都这么莽撞地走下来,走到五十岁的门口才恍然发现自己长大了,学会思考了。

一个五十岁之前一直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的人,可想而知,人生大体是顺遂的,是被身边人接纳包容和宠溺的。

说回那英在综艺里的表现,脱口秀大会滑铁卢后,喜剧大赛上的那英口碑又反转不少。

作为飞行嘉宾分享恰到好处,没有那么多“I want you!”的彪悍。有喜剧效果,也有情感输出。大概有脱口秀负面评价在前,那英多少也往回“收”一些。有一位非科班出身的年轻演员讲述自己表演经历,父母不赞同不支持,觉得走这条路太难出头。

那英听后“老母亲”上线,语重心长地表示赞同父母的想法,建议他考虑重新回归自己本专业,因为这条路确实不好走。

全场顿时笑翻,选手本人表情生动诠释两个字,裂开。

那英立刻回过神:“我说得不对是吗?”

等演出结果出来后,这组表演成功晋级。台上男演员喜极而泣,台下那英站起来跟着哭。她激动地说:“你别哭,我错了,我觉得这个喜剧道路挺好走的。”

看30+喜剧演员谈焦虑,那英分享自身经历,讲身边有人可能比自己唱得还好,只是没有大红大紫。但也可能四五十岁的时候被人追捧,还是有机会的。

虽然现场又哭笑不得,但那英在表达身在这个圈子的“耐得住”。点评演员对唱歌的演绎,直言很多手势习惯像一些知名男歌手。于是现场模仿起张杰、杨坤,精髓确实拿捏了。

给李诞、黄渤、马东、于和伟组合起名字,叫“淡黄马尾”,这种突如其来的“土味”和“不时髦”都成为笑点。

所以,同一个那英,为什么在脱口秀和喜剧大赛中的表现和口碑如此不同?一方面赛制不同,那英扮演的角色不同。《脱口秀大会》里,领笑员有可以决定演员命运的投票权,而权力越大,自身表现更被紧盯和放大。

而《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里,飞行嘉宾手里的100票,对演员赛程没有那么大决定力度,观众看待的角度会宽容许多,松弛许多。

另一方面,是脱口秀大会与喜剧大赛的不同。脱口秀以文本为基础,这几年才在国内兴起发展,就观赏性来说,需要认识与认知,还是有一定门槛的。

(周迅理解不了网络用语BBQ,那英没听懂外卖员自嘲里的心酸反而灌输成功学)

比如鲁豫在脱口秀里的舒适度,除了主持人出身对现场和节奏的把控,还有作为资深脱口秀迷的言之有物。一个主持人长期在输出,对“语言的分寸”,是极为敏感的。

(鲁豫在脱口秀的表现,给自己近年下滑的口碑挽尊不少)在专业之外,那英可以和普通观众一样共情共鸣。

不论是职业焦虑,爱情,父母身份,有切身经历的那英,是有阅历和经历拿出来真实分享的。其实那英还是那个“最烦装逼的”那英,就像周迅依然是自在人间的那个周迅。只是,艺人的宿命就是被审视,除非沉寂,或在巅峰离去。所以,口碑迅速滑坡或者反转,那英变了吗?那英从来没有变过,而是,网络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英那句“最烦装逼的人”,已经过去十年了。那是一个明星把微博当朋友圈发的日子,那英在那个年代维护前夫高峰出轨,“一个没有个性的足球明星算什么明星”,放在今天,是要被油烹水煮的,“女性既得利益者的倒退”帽子随时来,什么耿直人设,都是浮云。今天的明星,连发朋友圈都谨小慎微,我们在热搜上看到太多“朋友圈截图”惹的事儿,谁能多问一句,到底是“哪位朋友”在做这样的事儿?那英也好,周迅也罢,在一个互联网还没有那么发达的时代走到今天,实力和时运,缺一不可。曾经拥有,也算一种幸运。

我也不会去批判互联网的发展,我从来都觉得,个体渺小而时代奔涌,世界的发展首先和本质就是科技的发展,我们谁都不用抗拒。声音越来越多的时候,口碑的盛誉和反转就变得容易,而明星的性格和心性,也越来越容易被放大和感知,但它本来就是明星的某种宿命。世界变了,游戏规则也变了,那英们永远不能踏入两条相同的河流。希望她们在新的游乐场,玩得尽兴,如果不能,得到新的体验,也值回人生票价,都OK的!

那英王菲周迅当红女星明星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