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老演员扎堆直播,粉丝大呼毁童年?迎难而上才是最宝贵的
上世纪80-90年代是港剧的黄金时期,香港成为华语娱乐圈的最核心地带,港影港剧港乐,一度席卷整个华语圈。
但随着近十年来港圈慢慢式微,曾经陪伴着一代人长大的香港艺人似乎也渐渐没了踪影。
直到这几年短视频兴起,内地观众突然发现,荧幕上的港剧老熟脸们几乎都集中在某音发展了。
这帮资深艺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成名于80-90年代,平均都是50+的年纪,他们其中有部分依然是不老男神,有些自然老去但当年的精气神还在。在短视频网站,他们入驻的套路差不多,入驻的时候,一堆港星不分咖位一起录视频打call;互相聚会出现在对方的短视频里增加人气;时不时录一些小段子,扮演自己经典角色怀旧,让粉丝过足当年追星的瘾。当然,最核心的还是直播带货,他们卖的东西涵盖衣食住行。
为什么他们都扎堆来大陆?当然是为了生存。良禽择木而栖,市场在哪,他们去哪。曾经一家独大的TVB连年亏损,2019年末更是裁掉350人,让很多服务一辈子的老艺人被迫离开,的确让人心寒。因为疫情这些老艺人在香港的工作机会锐减,留给他们生存的空间不断被压缩,因此他们只能北上谋求发展。大部分选择了跟香港文化生活习惯相近的大湾区,小部分则去了北、上。
那他们为何都选短视频平台呢?当然是因为平台受众广,人气高。靠着深入人心的角色,他们仍然有很多粉丝,同时又能在这个新平台再次发光,等待更多新机会,何乐不为?传统演员想要大红,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对体力、演技、外貌都有要求,还得遇到好角色。直播虽然也辛苦,但不用风吹日晒,只需要演出观众想要的样子就能受到关注,这些对于从业三十年的演员来说根本不在话下。
更何况一场火爆的直播更是有可观的提成,比起演戏薪酬经常拖,这种收入模式无疑更有保障。这些香港资深艺人丰富了很多大陆观众童年的精神世界,如今这帮观众有实力也有能力在直播间为偶像或是自己的童年情怀买单。直播既能让他们站着把钱挣了,还可以维持热度,实在是双赢。
不过水土不服也还是存在的。毕竟内地的明星待遇太好了,观众习惯了他们高高在上,于是当观众近距离接触昔日的港剧男神女神,发现并非如此。“古装皇后”梁小冰直播时观看人数只有200+,
“段誉”陈浩民带了一晚上货却“一单未出”,前港姐李施嬅一晚只卖出去几件廉价小饰品,老艺人李国麟连续直播8个小时也只实现了200多块的交易额,
三届视帝黎耀祥在直播间卖大豆被翻车,
令狐冲吕颂贤穿臃肿睡衣,温兆伦在卖他根本不会用的卫生棉………
观众意识到原来他们并没有角色那样完美,而是跟我们一样需要开门七件事,那些经过了童年滤镜、角色加成、时间淬炼完美的形象几乎瞬间就幻灭了。
但其实破灭的并不是明星,而是粉丝的美好想象。很多粉丝都觉得偶像卖货就是自贬身价、过气,可是他们当真落魄吗?他们大多数在香港、大湾区都有置产,随身佩戴的名表配饰都是几十万,这样跟老百姓的落魄只怕还是有很大距离。
看看他们的粉丝量,带货量,就知道人家的日子还是很好过的。“展昭”何家劲已转型做了惠州的实业家,在某音有三百多万粉丝,名气就是他做实业最好的保障。
其实演员从来就不等于角色,演戏只是一份工作,演好角色对得住片酬就是称职,要是角色刚好被很多人喜欢那就是锦上添花。演员负责愉悦观众的精神世界,而观众负责买单,仅此而已。于是我们看到小龙女李若彤分享健身视频,阿紫刘玉翠在跳广场舞,视帝黎耀祥在体验摆摊,梁非凡麦包在广州街头搭个棚子唱歌,一点架子也没有,他们把路人叫街坊,很是亲切。这样回归生活本身有什么不好呢?陶大宇靠着多场商演的《倒转地球》红回了TVB,还风光置业,能说他丢人吗?拿得起放得下,才是体面人。
我曾观察过好几个资深艺人的直播间,他们通常一播就是五六个小时,发挥职业才能演一些桥段,尽心尽力帮老板带货,十分敬业。看着蹭蹭上涨的粉丝跟销量,谁又能说他们落魄?属于他们的黄金时代或许已经过去了,但就像当年他们的角色吸粉无数一样,直播可以拓展新粉丝,这才是未来。观众才是衣食父母,这一点他们非常清楚。吴启华说过只要是真演员,必然是终其一生都在等一个出彩的角色。他们努力让自己不被时代彻底忘记,哪天热度上来了被导演发现,没准能等来一个好角色,那就更加完美了,这也是职业精神。
这些艺人最让人感动的一点,就是因为大多保持了敬业乐观,不管评论区怎么冷嘲热讽,他们永远勤奋努力。不管赛道在哪里,他们都永不言弃,积极融入大陆这个陌生的大环境里,这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希望这些陪伴了我们童年的港圈敬业资深艺人,能在大陆焕发出新的光芒。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海角看天涯
原创不易,感谢支持,抄袭必究!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谢谢!
香港短视频带货毁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