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隐入尘烟》讲述了苦难夫妻活成了人人羡慕的眷侣的秘诀?

更新日期:2022-09-16 11:06:21播放:3494次编辑:来源:友谊影视
作者:胡秀红电影《隐入尘烟》讲述桂英与有铁的爱情故事。桂英身体残疾,大小便失禁,更不能生育,哥嫂拿着不当人,让她住在后院的窝棚里,她习惯了自然界的风雨,顽强地活着。随着年龄的增长,哥嫂视她为累赘,想找

作者:胡秀红

电影《隐入尘烟》讲述桂英与有铁的爱情故事。桂英身体残疾,大小便失禁,更不能生育,哥嫂拿着不当人,让她住在后院的窝棚里,她习惯了自然界的风雨,顽强地活着。随着年龄的增长,哥嫂视她为累赘,想找个人把她嫁出去。

同样的,有铁也被哥嫂看做累赘,着急给她随便找个媳妇成个家,让他独立生活。

同病相怜的两个人被两家人撮合在一起,他们就算成了一个家。这样的家庭没有任何感情基础,他们会幸福吗?村里人有疑问,观众也怀着同样的疑问。然而,现实给了人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他们不仅幸福,而且活成所有人羡慕的眷侣的样子。

隐入滚滚尘烟中,丝毫不起眼的曹贵英,却是马有铁心中的宝,他恨不得天天把桂英拴在裤腰带上。桂英活成了全村妇女都羡慕的样子!同样的,村里最穷的马有铁,是曹桂英心中的至爱,是为她遮风挡雨的天!

那么,如此不幸的两个人结婚后,幸福的秘诀是什么呢?

(一)伉俪情深深几许

马有铁是村里最穷的人,娶了曹桂英,他们就组成了最穷的家庭。他们虽然物质上极度贫穷,但是幸福的指数却极高,伉俪情深惹人羡慕!

在家里,桂英通常坐在炕上,有铁忙着蒸馒头。馒头蒸好了,有铁不顾烫手,首先给了桂英一个,还不忘夸老婆,“你那只手倒是挺灵活的”。在外面,有铁常常是牵着驴走在前面,桂英坐在车上。即使车上堆满了麦子,有铁也让桂英坐车,还贴心地给她做了一个窝,免得在车上滑下来。

没有玫瑰花,他们就用才打下来的小麦粒,在彼此的手腕上种下一朵象征爱情的麦粒花。在他们眼里,麦粒花比玫瑰花更为珍贵。在观众眼里,他们亲自在对方手腕上种下的那朵麦粒花,才是最浪漫的事,是对爱情的最诗意的表达!

风雨里,他们一起用麻袋片盖土坯,互相扶持,彼此担心,却一起坐在泥水里,又哭又笑。阳光下,他们各尽所能,一起动手盖房子,共同筑建挡风遮雨的爱巢。从此,他们再也不用搬家了,他们再也不怕被别人赶出屋子,他们这辈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家。他们从此可以过上安稳平静的日子,自在逍遥的过完自己的一生。

(二)相濡以沫伴一生

尽管是安排的婚姻,他们彼此接纳对方,怜惜对方。担心曹桂英尴尬,马有铁给她买了一件长大衣。自己为侄子去拉家具,担心贵英吃不上饭,马有铁贴心地为她准备好了一日三餐。

因为牵挂和担心马有铁,桂英不怕天冷天黑,揣着热水杯子站在村口的寒风里,等着外出的有铁。因为担心有铁的身体,桂英不愿意有铁去给收粮的老板献血。拗不过的有铁,在抽血未满时,桂英心疼有铁就喊着“满了”“满了”去叫医生。曹桂英不顾自己生着病,去给干活的有铁送饭时,因为头晕跌下了河,结束了自己苦难的生命!这对患难而恩爱的夫妻,天人永隔!

本来以为这对苦命鸳鸯有了自己的房子,从此可以岁月静好,安逸度日。不料,伉俪情深天也妒,桂英却溺水而亡,驾鹤西归翩翩去,留下有铁一个人独自伤心,默默回味二人幸福甜蜜的过去!

(三)始终坚守做人的底线

虽然贫穷,但他们作为做人的底线。有铁给张有福献血,自己分文不取,却恳求把村里其他人的账结了。张有福的儿子感恩马有铁无偿给父亲献血,送给了他一件他想买又买不起的女式大衣,可是粮食丰收了,他坚持让张有福儿子扣除大衣钱。别人不理解,马有铁简单地说了一句“一码归一码”,不因为给人鲜血,就坦然接受别人额外送的东西。

马有铁虽然极度贫穷,但是他却坚守着做人的底线,坚持劳动人民的本色,靠自己的双手去改变不幸的命运。他辛苦的在土地上耕耘,收获麦子和苞谷,扣除自己吃的口粮,余下的卖掉换成钱去改善生存条件。盖房子,买电视,还要给桂英去大医院治病。可惜,桂英没有等到那一天,我们没有看到他们更幸福的高光时刻!

马有铁和曹桂英可谓是农村中最弱势的一小部分人,但是他们不自怨自艾,而是积极乐观的追求生命的光。两个被亲人嫌弃的苦命鸳鸯,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互相关爱,互相依赖,互相支持,活成了惹人羡慕的样子!

他们普通如一粒烟尘,但是他们在田里一起配合劳动的场景,风雨里一起盖土坯又哭又笑的的场景,漆黑的夜里在村口终于相见的场景,他们一起亲手盖房子的场景,马有铁抱着桂英尸体声嘶力竭的场景,让观众感到深深的震撼!

是啊,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渺小如宇宙中的一粒烟尘,是那么微不足道,然而我们依然可以凭借努力让生命之花绽放,让生命之树常青,让生命之光璀璨!我想,这大概是电影《隐入烟尘》给我们的启示,是它低开高走的原因吧!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推荐:

宋辽君子馆之战始末

朱棣兵到南京,为何仅有28位大臣迎接他?

献血隐入尘烟曹贵英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