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版《阿甘正传》:跨文化翻拍作品有多难?这部电影告诉你答案
人生就像酥炸球,也许能让你吃饱饱,但你的心却想要更多。这是我看完这部剧最大的体会。
跨文化的翻拍凡是看过《阿甘正传》的人都知道,这是部非常「美国」的作品,不仅讲述智商仅有75的主角阿甘从年幼学童到初为人父的生活经历,也利用美国历史中的重大事件贯穿剧情,同时也反映了二战后的美国人民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及价值观。故此,要将《阿甘正传》以他国文化呈现绝非易事,毕竟不是所有国家都跟美国一样,拥有与蓬勃的发展与创伤的历史,更不用说那些在浅移默化中悄悄深植人心的美国神话。
但也因为我们都看过《阿甘正传》,因此会在观影过程中更期待《阿辛正传》的表现,期待着阿米尔罕会用怎样的手法改编故事,将嵌入的美国文化改以印度民俗替代,以崭新的面貌和迥异的风土人情,重新诠释永垂不朽的影史经典。
有趣的是,重新诠释《阿甘正传》的点子早在2008年就被《阿辛正传》的编剧阿图尔·库尔卡尼(Atul Kulkarni。) 提出,但直到2010年《三傻大闹宝莱坞》在全球屡创票房佳绩,宝莱坞的电影也逐渐被全球的观众认可,阿图尔·库尔卡尼这才开始为电影撰写剧本。但由于《阿辛正传》的剧情完全基于原版《阿甘正传》,因此阿米尔罕必须与发行片商不断地沟通和交流,前前后后花了十年的时间才从《阿甘正传》的发行商派拉蒙影业获得了翻拍电影的授权。
《阿辛正传》之于《阿甘正传》要说本片与《阿甘正传》差异最大之处,我想是本片的叙事编排,两部电影的叙事节奏都偏慢,仔细的描述主角一生中几个重大事件和时刻,但相较于《阿甘正传》点到为止的童年故事,《阿辛正传》花了将近全片四分之一的篇幅来介绍主角的家世背景,也详述了阿辛在儿时的成长历程、与鲁芭的相遇及相爱,同时也呈现出印度频传的宗教冲突,对这位锡克教徒的幼年时期带来的种种身心迫害和艰难处境,而没有马上带入阿辛惊人的后续发展。
这样的安排方式让故事在后期能保有强烈的情绪张力,因为电影花了很多时间在建立阿辛与他人的情感连结,这使片中的煽情桥段比《阿甘正传》多了些,泪点塑造的效果也更为强烈。但是这漫长的铺陈和节奏,让很多观众在观影时渐渐坐不住,也为这部电影迎来不少如「冗长」的负面批评。但我个人是蛮沉浸在电影的慢节奏情绪当中,且剧情相当紧凑扎实,因此在观影时是没有任何不耐烦的感受或迹象。
阿辛之于阿甘然而,《阿辛正传》吸引我的不是改编后的剧情,也不是充斥着印度文化的场景,真正让我身陷其中的,是那些性格鲜明、形象立体的角色。就以主角来说,我很喜欢汤姆·汉克斯的甘·弗勒斯,但我更喜欢阿米尔罕的阿辛·巧达。阿甘迟钝却机智、少言寡语却对任何事物都充满热情。阿甘虽然笨,但他的笨却衬托出人们做不到的坚持,没叫他停他也会日以继夜地执行被托付的任务,往往都以超出常人的能力埋头苦干,但也因此造就了不少生命中的罕见奇迹。
阿辛亦是如此,他的字典里好像没有「放弃」和「拒绝」,任何事情都勇于尝试,即便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且一做就是好几年的时间,但他仍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朴实无华的生活。但阿米尔罕情绪化的表现让阿辛这个角色更上一层楼,他不像阿甘会时不时地用平板的语气来回应,反而能从阿辛的脸部表情就能辨识他的情绪状态,虽然某方面仍沿用了阿甘的角色特质,但阿米尔罕融入了一种类似自闭症的症状,搭配上自己娴熟的细腻演技,完美塑造出独一无二的阿辛一角,以淋漓尽致的发挥牢牢抓住观众的视线。
重温《阿甘正传》的感动虽然这部电影的情节大量比照《阿甘正传》,但本片都能从每一段相似的故事中,以不同的角度去切入每一起事件,或者透过新创的角色或内容去点缀原著故事,最后带出想表达的印度社会议题。也能从片中不少运镜、构图发现对《阿甘正传》这部经典的致敬,更能感受到宝来坞「完美先生」阿米尔罕对这部作品的高度要求,费尽千辛万苦获得翻拍版权后,在翻摄新作时也不忘保留原著的精神,对每一场画面都极为讲究下,完成了跨文化翻拍的影史壮举。
此外,虽然《阿辛正传》在内容上作出众多改动,但故事的根本灵魂和寓意是完全没变的。因此如果你没看过《阿甘正传》,你可以考虑来欣赏这部非同凡响的宝莱坞作品,一览印度如梦境般的神级美景、一睹影帝阿米尔罕在片中的精湛表现;如果你已经看过《阿甘正传》,或是跟莱特一样刷过很多遍的人,你绝对不能错过《阿辛正传》,这部电影会以独特的角度向你介绍印度,巧妙的改编故事让你不得不赞叹编导的功力,同时也会向影史经典致敬,带你重回当年看《阿甘正传》时的感动。
阿米尔·汗阿甘正传
《阿甘正传》解说,懂得满足,就…
《阿甘正传》以汤姆·汉克斯和罗…
《阿甘正传》传递给我们的到底是…
个人的努力和挣扎在绝对的运气面…
励志影片《阿甘正传》,主角智商…
要说到非常知名的一部影片,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