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结束后,苏联从历史变成了故事

更新日期:2022-08-25 13:23:28阅读:4016次编辑:来源:友谊影视
当我们唯成功论的时候,失败者是不具备任何的权利的。成功的人会被推上神坛,失败的人会被贬到谷底。成功的人会被人要求讲述自己成功的经验,即使是自己没有丝毫的经验可以分享,它同样可以大言不惭的说出来一些冠冕

当我们唯成功论的时候,失败者是不具备任何的权利的。成功的人会被推上神坛,失败的人会被贬到谷底。成功的人会被人要求讲述自己成功的经验,即使是自己没有丝毫的经验可以分享,它同样可以大言不惭的说出来一些冠冕堂皇的话语。失败者就不同了,失败的经验是不会被人所重视的,即使这些经验相当宝贵也没用,失败就是失败,失败需要的是反思,失败需要的是将自己翻过来覆过去的用放大镜找黑点,找不到的时候被说成冥顽不灵,找到了之后,这些黑点就成了继续被抹黑的铁证。

弱肉强食的社会或者是我们当代的很多人坚信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大行其道的时候,失败者是没有活路的,这个理念上升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就能从我们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中找到答案。

烈日灼人》是一部获得了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的俄罗斯电影,此时的俄罗斯距离1991年的苏联解体仅仅过去了三年,此时此刻的叶利钦依旧做着俄美友好的美梦,因此,本片在奥斯卡获得了最佳外语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一方面是那个时候的俄罗斯对于美国的期待和向往的使然,另一方面,本片对于俄罗斯来说是一段属于自己的伤痛史,这一点类似于国产电影的伤痕文学,此类文学在某一阶段最被人所推崇。如果这样说感觉很空洞,看一看本片之后,答案或许会被理清。

《烈日灼人》讲述的是迟到的复仇,而这种复仇一定意义上带有某种二政治色彩,或者说借刀杀人最为确切。科托夫是一个战功卓越的军人,在退休后他与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居住在乡下一所前贵族遗留下来的大宅子中。科托夫的生活闲适而满足,妻子年轻漂亮,孩子伶俐可爱,生活对于这个曾经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人来说,这种补偿很不错。然而某一天,一个不速之客的闯入让这一切都化为了泡影。

米迪亚找到了科托夫并住进了这个曾经属于自己的大房子,原来真像是这样,当年的米迪亚因为跟科托夫喜欢上了同一个女孩,然而科托夫却借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将米迪亚发配到了军营去做情报工作,然而米迪亚大难不死之后还有着立功表现,最终在战争结束后,他在内务部门获得了职位。

一个已经退休了的军官,面对一个内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科托夫知道自己即将迎来什么样的命运,然而看看自己的荣誉,科托夫依旧是保有着一丝幻想。然而现实很残酷,当接他的汽车来到后,科托夫的命运便被注定了,这场迟来的报复依旧是用借刀杀人的方式结束了。即使科托夫对于这个村子有着定海神针的意义,即使科托夫跟当时的领袖斯大林有过亲密合影,即使科托夫功勋卓著,然而现实却并不以这些为转移,就像之前他狠心拆散米迪亚一样,此时此刻的他面临的不仅仅是被拆散,而且是被处死。

《烈日灼人》之所以被傲慢的奥斯卡评委会侧目相看,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本片所承载的是一段历史,而这段历史曾经是被禁止言说的,然而在苏联解体之后,任何的罪状似乎都可以被归结于这段历史时期,死了的人是不会说话的,因此,对于死了的人的解构就可以肆意妄为,而不负有任何的责任感。

正因为靠着这样的理念,奥斯卡评委会才最终将这个最佳外语片的奖项送了给《烈日灼人》,诚然这是一部有着不错的内核的电影,然而真正使得这部影片在影史上获得加成的并不仅仅是影片本身,它所蕴含的政治力量才是根本。

我们单单从影片本身的故事去看待这部电影,实际上理解他的主体并不是很困难,一个曾经使用阴谋诡计的人即使是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荣誉,最终也会被清算,一个曾经被阴谋诡计差一点埋葬了的人,最终用自己所受到的灾难来惩处曾经的加害者。这是一部讲述复仇的电影,而他们所借用的工具不过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一种信奉。

每当我们谈论所谓的艺术无国界的时候,本片就会浮现出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证明。而这些影片之外的故事使得影片的历史地位不断地飙升。俄罗斯或者前苏联并不是没有很高成就的艺术电影,但为何本片会获得奥斯卡,获得这个在很多人看来是可以炫耀的荣誉的青睐,这里的原因并不复杂,但是却引人深思,艺术真的仅仅是艺术吗?

想一想至今仍然被很多影迷们推崇备至的《霸王别姬》是不是也是这个套路呢?所谓的艺术无国界,无非是由指定艺术标准的人用他们的价值观来衡量一部艺术品,如果按照他们的逻辑进行,那么就是佳作,否则的话,没有人承认你的艺术价值,这多少有点荒诞的逻辑却被很多人笃信?到底谁在生病?

……

你好,再见

电影科托夫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