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葬场门前一副对联:“早来晚来早晚都来”,下联实在太精彩了

更新日期:2022-08-11 21:19:46阅读:3736次编辑:来源:友谊影视
人从出生开始,之后的每一步,其实都是在慢慢地向死亡靠近,在我们的人生里,与生死相比,其他事情,情绪的分量都轻了很多。死亡很多时候都代表着消亡,这种消极的情绪,让大家对于死亡充满着畏惧,但是其实死亡很可

人从出生开始,之后的每一步,其实都是在慢慢地向死亡靠近,在我们的人生里,与生死相比,其他事情,情绪的分量都轻了很多。

死亡很多时候都代表着消亡,这种消极的情绪,让大家对于死亡充满着畏惧,但是其实死亡很可能并不是尽头。

但是死亡是必然的,在我们存在的世界中,对于死亡,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因此出现了人生的终点,火葬场。

虽然很多人觉得火葬场有点晦气,但其实火葬场中也能让人有所感悟和收获,火葬场还有一副对联,它的上联是“早来晚来早晚都来”,不过它的下联,更让人觉得精彩连连。

下联是什么呢,火葬场为什么出现这副对联呢?

01

对联的起源

对联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在我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直到现在,对联依旧在传承,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春联,不过对联到底是何时出现的呢?

对联的起源其实尚没有真正确定,现在最为人所相信的起源是桃符,桃符起源的时间很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流行起来了。

当时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挂桃符,来镇宅驱邪,一般是写或者画上两位神仙,一左一右,好像这样可以将家里保护得密不透风。

这两位神仙,一个叫郁垒,一个叫神荼,住在度朔山的大桃树下,是两兄弟,对待邪崇可以压制,在有邪崇时,两人就会将这邪物困住,引来老虎吃掉邪崇。

后来人类发展,人们对这些鬼神之说的恐惧感削弱了一些,桃符也因此产生了变化,在五代时期,有一个大学士,春节的时候,就在寝门上题了一首词。

但是孟昶看见后,觉得不对称,不整齐,但是又不好说,于是自己也题了一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自此对联就出现了,在唐宋时期,虽然诗词最盛,但是对联在这个时期也有长足的发展,到宋代,对联的主题就不仅仅是运用在春节了。

在祝寿,挽吊时也有对联的身影,对联也不仅仅写在桃木板上,也会贴在楹柱上,所以对联也被称为“楹联”。

在宋代的文学作品中对联的应用也不在少数,其中对联在话本中非常受欢迎,元朝时期连章节的标题都也会采用对联的形式,明朝朱元璋更是大力提倡。

朱元璋甚至要求,文武百官和广大百姓在春节写对联,他还要去亲自检查大家的对联,没写对联的他还要询问一番,朱元璋的重视让对联焕发出耀眼的光彩,清朝时期,对联也不甘落后。

对联发展时间源远流长,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有趣的对联故事。

02

对联故事

因为明清对于对联的重视,对联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形成了对对联的风气,因此也出现了许多巧对。

杨继盛是明朝人,是著名的忠臣,但其实他也十分擅长对对子,造就了许多巧对,在民间广为流传。

杨继盛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继母不喜,给他安排了很多农活,放牛是他每天必须要做的事。

杨继盛并不愿意一直过这样的生活,他见过私塾,里面传来阵阵读书声,让杨继盛心生向往,之后每次放牛,杨继盛都会在私塾附近多待一会。

后来杨继盛还是没忍住心底的渴望,央求了父亲,杨继盛的父亲也同意了,但是也说了条件,就是即便去读书,也仍然要每天放牛。

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杨继盛就这样一边读书,一边做好家里的农活,时间常常不够用,但是他在读书上也的确很有天赋,多读几遍就能记住书中内容。

对于对对子,杨继盛也不在话下,在他刚入私塾后,私塾又来了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学生,私塾的老师就出题“老学生”,让同学们对下联。

老师话音刚落,杨继盛就回对“小进士”,老师发现对对子的,竟是才学习不久的杨继盛,感叹到:“此子日后,必大有可为”。

还有一次,老师外出,学生们以为老师暂时不会回来,于是一起在私塾嬉戏,不料老师却去而复返,大家如惊弓之鸟,四处躲藏,老师勃然大怒。

于是惩罚大家跪着,还出对:“藏形匿影”,让学生们对出下联,对不出就继续跪着思过,杨继盛想了想,没多久就回道:“显姓杨名”。

老师听后非常满意,气也消散许多,笑道:“此乃绝对”,杨继盛对对子的天赋并未减弱过,在私塾期间,频出金对。

后来为官期间,杨继盛成为了一代名臣,最盛之时还成为了兵部员外郎,可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杨继盛惨遭奸臣严嵩陷害。

杨继盛在狱中受尽酷刑,被杀之前,只留下了“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名联。

03

火葬场的对联

对联一直被广泛使用,甚至在我国的火葬场,都有一副对联。

这副对联充满了哲理,其中上联是“早来晚来早晚都来”,下联更妙,“先到后到先后全到”。

其实这副对联很好理解,上联和下联都表达出了一种意思,那就是死亡是人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步骤,世界上不可能有长生不老。

这两句虽然没有提到一个死字,但是表达的意思却能让大家完全意会,同时也呼应出了火葬场,表示火葬场是人生的重点,那么下联到底有什么出彩之处呢?

其实这要看我们怎么理解,因为下联不仅有上联的意味,还有一个意思,下联使用了“到”这个字,表达了到达的意思。

体现了死者的亲人对死者的怀念,不论先后,都会到来,来送一送死者,体现了人世间的温情,因此下联更加有深度。

04

结语

其实火葬场的这对对联,不仅体现了对联文化的繁荣,也体现了人们对待生死的态度,自古以来我国对死亡这个话题就充满了忌讳。

但是现在大家却很很直接地给出了对联,表达了大家对于死不在完全是恐惧,可以更加理想的态度去对待死亡了。

而且火葬场的对联粗也是一种劝慰,希望大家正确看待死亡,让大家珍惜当下的时光,过好现在的生活。

春节古人智慧杨继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