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佩斯大饭店》|黑色幽默诞育的极致美学
谈到关于美学的电影,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英雄》、《梦》还是《绿皮书》?相信谁都会有自己的首选项,然而《布达佩斯大饭店》,给我不一样的视觉盛宴。
色彩与构图,是电影的语言
《布达佩斯大饭店》是导演韦斯·安德森的一部杰出作品。
整部影片以茨威格的作品为灵感,起先以一位作家的视角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拉开整个故事的序幕,在20世纪的欧洲中期,战争的烟云笼罩不散,在这样的背景下,布达佩斯大饭店保持着原有的尊贵,由此两位主角出场:饱富传奇色彩的礼宾员古斯塔沃和一位门童零。
一位尊贵的D夫人受自己儿子谋害死亡,礼宾员古斯塔沃在夫人晚年成为她的信任者,于是他携门童零赶往夫人家,在夫人家拿走了她留下的名画——《苹果少年》,却被夫人儿子四处追杀,故事大体就是描述逃亡的路程发生的事情。
很多人觉得整部影片其实讲述了一件非常平庸的故事,这样看来也不无道理,只是当一个故事染上了文化色彩,它似乎就变得值得更为深究。
从影片的整体画面来看,《布达佩斯大饭店》从内到外散发着欧洲潜藏的高贵和浪漫,包括贵族的矜持。
电影画面极为考究,对称式的建筑,画面光线的恰当运用,台词词本的设置,都值得赞扬,尤其是布景画面,布达佩斯大饭店就那样静静的伫立在茫茫白雪里,端庄而华贵,无声的邀请着别人的到来。
在我看来,色彩与构图是这部电影的重要关键词。
整部电影颜色明快,印象最深的无疑是主人公制服那标志性的紫色,贯穿电影始终。除此之外,还有非常纯正的姜黄、天蓝、绛红、肉粉色等,甚至是无论是服装搭配还是建筑物风格,都自带优雅的气质。
然而无论是构图还是色彩,似乎都变成了一种镜头语言,目的在于委婉地给观众传递故事内涵。
例如压抑暗沉的房间正好凸显了D夫人那些孩子的贪婪和残忍,粉色的蛋糕和包装表现出女主人公善良又勇敢的性格,接近结尾时整个屏幕变为黑白,这也意味着古斯塔沃先生将要遭遇不测……导演的心思,不言而喻。
后面的那位莫名有点像梵高
荒诞外表下的欧洲文明史缩影
黑色幽默原意是一种荒诞的、变态的、病态的文学流派,以一种绝望的幽默,力图引出人们的笑声,作为人类对生活中明显的无意义和荒谬的一种反响。在我的眼里,这部电影似乎也有同样的表达魅力。
初看这部电影,其实对很多人来说除了色彩和构图,以及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其他内容很难理解。其实我也是这样,关于电影的主题,在观看了两遍之后,我又参考了其他观众的影评,才有了些苗头。
关于这部电影的原著,我们可以先简单了解一下作者:茨威格,奥地利流亡作家、犹太人、欧洲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受到纳粹德国迫害,最后在巴西自杀身亡。
这部作品往小的方面讲就是作者其实讲的是离开逐渐衰亡的精神家园,心碎而死的自传;稍微具体一点就是犹太人的流亡史;更宏观的角度就是欧洲传统文明的衰亡史。
一个具有典型欧洲风味的饭店,普通的门童和大堂经理,善良的女孩,精神恍惚的遗孀,以及贪婪的子女和无情的杀手,都值得我们细细解读下去。
电影中的古斯塔沃先生优雅、从容,善于交际,他没有交代过自己的来历,所以很多人认为他就是一个典型的犹太人的形象。
在充满感情地安慰自己的情人D夫人之后,面无表情的让门童去教堂点一根最便宜的蜡烛,然而最后剩下的零钱,却是捐给门口擦皮鞋的残疾小男孩,这颇有善于经营财富,同时又心怀善良的犹太人的样子。
面对军官蛮横跋扈的样子,他也会挺身而出维护自己的门童,甚至在含冤入狱后又有惊人的社交能力和越狱的“壮举”。
喜欢阅读诗歌,喜欢喷香水,在各色人群中周旋,热爱自己的工作,善变又忠于内心,就是这样一个复杂又饱满的形象,让人觉得真实又有魅力。
彼时的布达佩斯饭店正处于工业时期,复古与现代交织出现。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报纸、电报、汽车、缆车、电话……,从小说家笔下最初的样子,到最后的对比,正好映证了欧洲文明史的变化历程。
微妙的隐喻,奇幻的假象
在电影中,隐喻是非常多的。除了最典型的古斯塔沃代表了犹太人的生存逃亡史,还有很多我们或许不曾注意的细节。
空间与节奏感。即便是不懂电影的人,也会意识到空间对于整个故事情节的重要性,而导演在这部电影中,表现得尤为凸出。
《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不同人物出于对不同欲望的追求,反复穿梭在各式各样的空间中。
电影的主人公古斯塔夫和其门童零穿梭于饭店大厅,为四面八方而来的客人服务;德米特里派来的杀手乔普林骑着摩托车不停地穿梭在城市之中,为追名逐利、寻找名画奔波;
古斯塔沃与零在遭到乔普林的追杀时,皑皑白雪中夹杂着几支干枯的枝丫,三人在白茫茫一片大地中奔驰,这种大与小的视觉冲击力极为震撼。在韦斯・安德森眼中,即使静止的画面也会因为连接着不同的空间而显得别出心裁。
对称式构图与节奏轻快的音乐让主人公即使在危险之境中,也有独特的幽默感。
尤其越狱的时候古斯塔沃与狱友们在一次次穿梭后,掀开地板与正在围成一圈打麻将的狱警四目相对,面面相觑,一个“回”字形的构图恰到好处的把这种戏剧性完美的呈现给观众。
或许很多观众在这个时候回想起一部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越狱的桥段本来十分老套,但在韦斯·安德森的镜头下,又变得奇妙。
这是一种从限制到解放的象征,同时也形象生动表达出那个时期的欧洲人在传统与现代交叠过程中的彷徨、无奈与不安。
与此同时,物的隐喻也十分有趣。贯穿全片的油画《苹果少年》,其手中的苹果在西方文化中是诱惑夏娃的禁果,它是犹太教和基督教中人类的原罪代表,用在影片中颇有意味。
最令人胆战心惊的人或许是杀手乔普林了,永远一身黑色装扮,悄无声息又残忍的杀害了很多人,衣着干脆利落,阴森恐怖,所到之处是死亡的气息。这不难让人想到冷血无情的纳粹党,而一直逃跑的主人公不就是那些犹太人么。
另外,在古斯塔沃寻求其他饭店管理者帮助的情节也很有趣,抛开我们所不熟悉的宗教和历史不谈,这就像是一个自救者联盟,有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味儿。
同时在后面接替的门童们,何尝不是一种暗示:坚强的犹太人遇到困难会寻求帮助,也会慷慨解囊,这也是他们不断发展下去的原因之一吧。
最后,关于这部电影,我也只是说了一些自己片面的小见解,要想了解作者更深的意图与主题,同欧洲史结合或许才能得到贴切的答案。
但无论如何,我们在欣赏它的时候,感受到了导演美轮美奂的镜头美学和空间构图,一些幽默,一些感动,也许正如古斯特沃在片中所说:
“在野蛮的屠宰场上,还是有文明的微光存在,那就是人性。”
我们记得这句,就已经足够了。
主编/仓巴鹿人
撰文/阿森
图源/《布达佩斯大饭店》
布达佩斯大饭店韦斯·安德森
《布达佩斯大饭店》,一部远看是…
2014年,美国电影《布达佩斯大饭…
《布达佩斯大饭店》:献给昨日的…
《布达佩斯大饭店》海报《布达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