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克斯动画,不仅仅是逗小孩子,更多的是感动当下成年人
这个片段小伙伴们应该都比较熟悉,它是皮克斯动画电影常见的片头。里面跳跳灯的原型,也是来自于皮克斯的第一支动画短片《顽皮跳跳灯》。
自1986年从卢卡斯影业独立出来之后,皮克斯工作室上映了25部长篇动画电影,而且几乎每部作品都是奥斯卡的热门。比如《玩具总动员》系列,《飞屋环游记》,《心灵奇旅》等等。
虽说是动画片,但它并不纯粹只逗小孩子开心,很多影片传达的情感内核甚至深深地触动了成年人,这可能也是它叫好又叫座的原因之一。
《头脑特工队》,从情绪记忆到人格特质
这五个小人,分别叫怒怒,厌厌,乐乐,怕怕和忧忧,他们生活在小女孩莱利的大脑里,没错,就是大脑里。
事实上,这五个人,是影片对人们不同情绪的具象化设定。咱们做决定的时候,尽量会想象大脑里有两个小人在打架,影片就是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讲述情绪记忆是如何运作的。
据说导演在制作影片时,曾多次咨询过美国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
这位大神主要研究情绪和面部表情,还开发了一套面部动作编码系统,来解读情绪,甚至测谎。看过美剧《别对我撒谎》的小伙伴,应该知道里面男主角的原型就是他。
根据研究,艾克曼把人的基本情绪总结为快乐,悲伤,愤怒,厌恶,惊讶和恐惧六种。除了惊讶,剩余的五种情绪刚好对应着影片的五个小人。
这五个小人在大脑总部轮流操控着情绪控制台,然后分别产生不同情绪的记忆球,比如黄色球代表着快乐的记忆,紫色球代表着恐惧记忆。
不过这些记忆球并不是永久保存的。一些无关紧要的记忆,记忆球会逐渐褪色,然后被记忆整理工清理掉。而真正重要的记忆会变成核心记忆球,输送到核心岛屿。这些岛屿就塑造了莱利与众不同的性格。
总部有点像大脑的边缘系统,主要包括海马体,杏仁核,丘脑,下丘脑等一系列结构。它的功能跟人的情绪,行为和记忆有关。这些功能跟影片的设定刚好一致。
先看情绪,控制台对应着边缘系统的丘脑。这个结构负责把感觉传送到大脑皮层,然后做出相应的反应,相当于是感觉传导的中转站。
而五个小人应该是杏仁核,因为它负责对情绪进行加工,包括情绪的感觉,记忆和表达。
比如怕怕产生的恐惧情绪记忆,让莱利跳过了地上的电线。
另外记忆就是海马体的工作了。它会判断哪些记忆不重要,可以被丢掉,这就是短期记忆。哪些记忆可以被输送到核心岛屿,变成长期记忆。
不过影片中每个记忆都是独立的个体,这个设定跟记忆的原理有些出入。真实的记忆应该是由神经元组成的网状结构,它们之间有错综复杂的连接和交流。这也是为什么你有时候会把张三记成李四,把周二的事记成周三的事。
最后,核心岛屿代表着不同的人格特质。比如淘气岛代表着探索精神,城市岛代表着道德品质,友谊岛代表了人际关系。
从情绪到记忆球,再到核心岛屿,生活环境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一个人的人格特质。不过除了环境,影片没有提到的基因也是不能忽略的一个因素。也就是说,人生下来并不是单纯的一张白纸,遗传信息已经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影片也传达了一个观点,五种情绪没有好坏之分,而是一种微妙的共处关系,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表达和管理情绪。
当然,也不要忘了在你悲伤,厌恶,愤怒的时候,负责快乐的乐乐一直在努力把你从负面情绪中拉回来。所以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开心了。
《寻梦环游记》梦想外衣下的亲情疗愈
小男孩米格有个音乐梦,但他出生在一个皮鞋世家,而且因为他的高祖父年轻时为了追求音乐梦想而抛弃了妻子和女儿,高祖母深恶痛绝,撕掉了所有高祖父的照片,并且禁止整个家族的人玩音乐。
一个意外,让米格进入了亡灵世界。想要回去,必须得到已故的家人的祝福。于是他开始寻找自己的“高祖父”,歌神德拉库斯。
但在寻找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的高祖父并不是歌神德拉库斯,而是一个快要被世人遗忘的落魄歌手埃克托,如果被现实世界的人遗忘,或者不再被供奉,那他就会灰飞烟灭,也就是影片所说的真正的死亡。
通过沟通,米格揭开了深埋在几代人心里的误会。原来高祖父并不是抛妻弃子,而是在他要回家的时候被德拉库斯毒害了,所有的作品也被德拉库斯抢走了。
带着真相,米格回到了现实世界,但太奶奶已经记不清高祖父的样子。为了让她想起来,米格弹奏了之前高祖父弹给太奶奶听的曲子,太奶奶被唤起了记忆,而且虽然以为自己被父亲抛弃,她却始终珍藏着全家福中那惨缺的一角。
最后,太奶奶在微笑中离世,高祖父也终于在亡灵世界中见到自己的女儿。
据说原本这部影片涉及到亡灵题材,是不能被引进的。但是在过审的时候,看哭了审核人员,于是就破例了。虽然不知道这个说法是否属实,但催泪这个结论我是真的没法质疑。
影片披着梦想的外衣,讲述了一部感人至深的亲情戏。小男孩米格追寻梦想的过程,也是原生家庭自我疗愈的过程。
我们每个人都和自己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原生家庭的影响就像父母的基因一样,刻在了我们的人格特质,行为模式里。米格的父辈们就是原生家庭复制粘贴的真实写照。一代一代只爱做鞋,不爱音乐。不过到了米格这一代,出现了戏剧冲突,也撕开了有毒的原生家庭的遮羞布。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里提到,健康的和有毒的家庭体系,最大的区别在于,家庭成员作为一个体,拥有多少表达自己想法的自由度。
健康的家庭推崇个性,个人责任和独立,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满足感和自尊心,这在米格的家庭里显然是不存在的。不过在误会一点点解开后,原生家庭与独立个性逐渐达成了和谐。
就像高祖母伊梅尔达给米格的三次祝福。
第一次,我祝福你,但你以后不能碰音乐。
第二次,我祝福你,但永远别忘了你的家人有多爱你。
第三次,我祝福你,没有任何条件。
从绝对的控制,到有条件的爱,再到放手和尊重,亲情的微妙转变,令人向往和感动。不过,现实中的原生家庭父辈们几乎不可能承认自己的错误,更不可能妥协让步。
我们也很容易像刚开始的米格一样,表面顺从内心抵抗。其实在成年之后,原生家庭的影响会越来越小,但很多人还是会复制父母的那一套观念和行为,或者保留着童年的思想和感觉。这就好比原生家庭关上了一扇门,你自己又加了一道锁。
跟这种做法比起来,培养成人自我状态或许是更好的选择。就是可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有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对问题做出合理的分析和决策。
这些并不是为了证明谁对谁错,而是本着求同存异的态度。你可以做自己,父母也无需改变他们的样子。
《心灵奇旅》简单地活着也不失精彩
继《头脑特工队》之后,导演比特·道格特又执导了《心灵奇旅》,同样大获好评。这部影片的主题甚至有几分哲学的味道。
男主角乔伊,是一位事业还算稳定的中年男人,但他不甘心只做一个中学音乐教师,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爵士音乐家。
这天,乔伊得到了一个跟爵士乐传奇人物多西娅同台演出的机会,这可是离梦想最近的一次。
不过,得意忘形的他一不小心掉进了下水道,丢了性命。
出于对梦想的执着,乔伊并不愿意去投胎,而是偷偷来到了心灵学院。心灵学院的灵魂,没有完整的人格,需要在心灵导师的帮助下找到属于自己的火花,才能拿到去地球的通行证。
乔伊被误认为是一位心灵导师,需要帮助代号22找到火花。但这个22是心灵学院出了名的钉子户,对任何事都没有兴趣,也懒得去世上走一走,所以一直找不到火花。
又是一次意外,两人一起来到了地球。不过22魂穿到了乔伊的身体上,而乔伊则变成了一只猫。就这样,22体验了一次活人的感觉,而乔伊则以旁观者的身份,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
短暂的生活让22觉得精彩无比,他似乎也找到了自己的火花。喜欢吃披萨,喜欢跟人聊天,喜欢坐在路边感受阳光和落叶。
但乔伊却告诉他,这不是人生目标,只是平庸地活着。拿到22的通行证后,乔伊回到了地球,也如愿以偿地跟多西娅同台演出。
但这个苦苦追寻的梦想实现后,乔伊反而迷茫了。因为他感觉不到任何不同。看着22收藏的披萨边,棒棒糖,回忆起生活的点滴细节,乔伊终于意识到自己错了。
皮克斯很喜欢借梦想的话题,表达更深层更抽象的概念,而且也总能触碰到人们心里的那个点。《心灵奇旅》通过两种完全对立的人生理念,来探讨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不仅不励志,甚至还有点反励志的意思。
我们从小到大总是被一些过来人教导,每个人都要有为之奋斗的目标,要成为像乔伊那样的人。如果没有目标,或者没有实现目标,那就是个反面教材。
但更多的人,包括我,其实跟22一样,没有太大的欲望和报复,只想每天安安稳稳,开开心心,地活着。
两种人生没有对错,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导向出现同质化,都想挤在独木桥上过河,争取相对短缺的优质资源。像之前比较火的内卷,躺平,鸡娃等热点,都是这个现象的真实体现。
这个时候,22这类人就会变得焦虑,迷茫,甚至产生一种没有价值的负罪感。活在当下的意思,也从豁达的人生态度变成了不求上进,破罐破摔。原本执着目标是一件很累的事,但现在连普通的活着也变得不那么舒坦了。
影片用火花重新诠释了生活的意义。它并没有反对目标,生活需要目标,但我们也要清楚,我们不是为了目标而生活,就像乔伊的爵士乐,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还有美味的披萨,一起聊天的朋友,关心自己的父母,午后宁静的阳光和落叶。
影片中乔伊实现了目标,但现实中,又有多少人无论怎么努力,还是不可避免地成为普通人呢?而作为一个普通人,就真的只能郁郁寡欢,潦草一生吗?
我觉得不必被焦虑内耗,也不必被执念裹挟,因为在我们想要生活的那一刻,火花就已经被点燃了。
皮克斯动画的成功,并不是来自于它的 IP 效应和动画技术,而是这些心理学主题的作品总能与观众产生共情。当然,除了对心理学概念的解读和艺术升华,影片也真实地反映了当下最普遍的心理困境和情感需求。所以在我们焦虑了,困惑了,压抑了,emo了,都可以看一看皮克斯的动画电影,没准能找到一些心灵上的慰藉。
原生家庭皮克斯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