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娱:以讹传讹,娱乐圈典型事例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大多数以讹传讹的故事,其实都来自粉丝的宣扬。这些传言跟明星本人毫无关系,但其粉丝基于个人偏执,欲图以假作真。但其实,「谎言说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这句话,只是一个童话。#第一个,黎明是四大天王最先拿影帝的。这句话的出处,或是2016年黎明在综艺节目《今夜百乐门》中的口误。当时金星调侃他,说网友们说「你是“四大天王”里面演技最差的」,黎明反调侃说,「我可是最早拿影帝的。」
这一来一往,有些东西就变味了,一时口误的黎明,或许没想到有粉丝会拿着他这句话四处宣扬。而如果熟悉四大天王履历的人应该都会知道,以影帝概念而论,四人中最早拿到影帝奖的人是刘德华,在2000年的时候凭杜琪峰电影《暗战》首封金像影帝,然后是2002年黎明凭陈可辛电影《三更之回家》首封金马影帝,再后来是郭富城在2005年凭陈木胜电影《三岔口》首封金马影帝。其实奖项并不是演技能力的全部证明,这个问题也根本无须以假作真去证明什么。另外,虽然谁先拿奖其实并不重要,但不管是谁,都应该尊重基础事实。事实是,「就四大天王而论,刘德华最早拿金像影帝,黎明最早拿金马影帝。」
第二个,《无间道》剧本是刘德华写的。这个问题就稍微有点复杂。刘德华的采访原声原文也看了,他确实说了「《无间道》是自己创作的一个剧本」。但我们得注意一个问题,现场的口头表达,有时候也不会那么严谨。
而剧本创作是一个特别复杂的过程,牵涉很多。比如最早的创意阶段,甚至剧本名字和最终片名都不一样,仅仅梗概就分几种,一句话概述,几百字短文,和超两千字的剧情提纲,还包括人物小传等乱七八糟的东西,所以编剧这活,不付出点精力时间,也很难做好,尤其《无间道》这么一个复杂的故事。而现有资料里,对《无间道》剧本创作的过程是这样描述的,「《无间道》的创作灵感源于吴宇森执导的电影《变脸》。麦兆辉认为《变脸》中“交换面孔”的桥段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于是麦兆辉提出可不可以讲一个故事,将两个角色交换过来,但是不需要手术,只是身份和内心的交换。麦兆辉、庄文强在创作《无间道》剧本的时候一直在写作上相互沟通,麦兆辉写完了一个完整的剧本,寄给庄文强,庄文强把剧本改了一遍又写信送回修改。」金像最佳编剧奖,给的是麦兆辉和庄文强,连后来植入不少元素并增加一条反向卧底主线的刘伟强都没有沾手。所以我们假设刘德华说的是真的,那么他有可能最早萌发了拍一部卧底警匪的想法,以及作为主创在表演中会与导演、编剧进行沟通,这些也都可以算作创作层面的概念,但《无间道》这个繁复精巧的剧本,必然是麦兆辉、庄文强这对黄金搭档的手笔,这一点也毫无疑问。所以事实应该是,「《无间道》剧本,是麦兆辉、庄文强撰写,其他主创亦参与了个人意见。」
第三个,郭富城取代李克勤跻身四大天王。这个事情很有趣。毕竟不少人一直在散播「郭富城是垫底天王」,而李克勤则是公认的实力派歌手,所以这么看起来,这个传言颇有几分可靠。
但这个问题,其实捋捋个人履历就一清二楚。李克勤1985年夺得十九区业余歌唱大赛冠军签约宝丽金,两年后推出了首张专辑《命运符号》,但销量平平,仅堪堪过万,其后而随着张学友渐上高峰与新人黎明的强势崛起,因感受到自己被忽略,年少气盛的李克勤开始与宝丽金闹别扭。郭富城在1984年进入无线的舞蹈艺员培训班,1987年转入艺员培训班开始龙套生涯,三年后凭一个四十七秒的机车广告在台湾爆红,然后发行首张普通话专辑《对你爱不完》,全亚洲销量冲破百万,1992年返港发展的郭富城推出一张精选集和首张粤语专辑,销量均破四白金。李克勤在宝丽金,郭富城在飞碟和华星,二人不在同一家唱片公司,外形、风格与歌路也完全不搭界,就连听众和粉丝都泾渭分明,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竞争状态?如果按这个逻辑推导,全世界都是你的敌人。所以事实是,「郭富城在台湾飞碟唱片以国语歌出道,回到香港签约华星唱片,后来转入华纳唱片,从头到尾根本就和李克勤就不存在资源上的竞争关系。」
尊重客观事实。其实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难处在于,很多人喜欢掩耳盗铃,最高境界是连自己都骗。
郭富城影帝无间道麦兆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