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这3部电影为例,赏析动画电影人物性格、人物关系的发展趋势

更新日期:2022-03-08 21:09:54阅读:4504次编辑:来源:友谊影视
平面人物向立体化发展传统动画电影往往采取类型化人物处理方式,使观众对人物理解更为简化,在早期国产动画电影作品中,大多采用扁平化人物的方式去塑造人物形象。这种平面人物或是类型人物往往呈现单向度的性格“只

平面人物向立体化发展

传统动画电影往往采取类型化人物处理方式,使观众对人物理解更为简化,在早期国产动画电影作品中,大多采用扁平化人物的方式去塑造人物形象。这种平面人物或是类型人物往往呈现单向度的性格“只有一种或很少几种特性,甚至可以用几个字或一句话来描述它”。

扁平人物性格中的善与恶对立明显,正面角色代表善,反面角色代表恶,双方泾渭分明,而且随着情节发展也基本不会产生太大变化。

与传统动画的单一类型化人物处理方式不同,当代IP动画电影的人物设置更加多样化,无法用好人与坏人去简单的界定它。

人物心理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伦理性图解,而是在剧情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感情变化,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姿态和情感变化。这种立体人物塑造方式更符合当代以成人为导向的动画电影叙事策略。

传统动画电影创造了许多扁平人物,比如《哪吒闹海》这部影片中的人物都是善恶分明的类型人物。

正面主角哪吒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拥有聪慧、勇敢等完美品质,而龙王敖光和龙太子敖丙则是不可分说的反派,他们与哪吒的对立源自于自身性格的邪恶而不是情节的发展。虽然这样的人物形象设置能够让观众对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一目了然,但也限制了情感起伏和影片深度。

21世纪以来,大众审美产生巨变,观众不再满足于视觉的刺激,更加注重电影带给人的情感体验,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变成了叙事核心。

观众不再需求英雄至上的完美人物,他们渴求更全面地了解角色,人们不仅希望看到神话故事,还希望在故事中体味到现实。同时,当下动画电影受众也不再是单纯的低幼年龄层,而是扩张到成人群体受众,成人群众更讲究深层次的复杂人性。

国产动画电影在学习国外动画制作技术的同时也吸收了好莱坞多样化人物塑造方式,角色塑造由简单个性的扁平人物向复杂个性的圆形人物转变。

圆形人物的重要特点表现为主人公自身复杂的个性与多变的情感,这种个性表现为当代普通人身上自私、贪婪、虚假、真诚、忠厚、勇敢等。

一个成功的圆形人物应该具备现实生活逻辑上的自我个性,而这些具有不完美的性格、缺陷可以让大众从中找到自我,更适合目前的大众审美趣味,也使得主人公的整体形象更为鲜活,更贴近现实。

大圣归来》在人物性格塑造上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孙悟空不再是代表正义降妖除魔的程式化性格,而是一个丧失了自我找回自我变化式个性人物。

从过去桀骜强大的英雄大圣变为法力被封印,迷茫落魄的的普通失败者形象,再情节发展中突破心魔,重新找回自我最终战胜妖怪。这种刻画模式与圆形人物“使人物在剧情的推动下,展现出一个鲜明的性格弧线”相对应。

人物性格前后明显差异变化不仅带给观众更多的新鲜感,也让观众从人性和成长视角对孙悟空这一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除了主要角色的个性塑造,IP动画电影也学习了外国“配角主角化”的创作模式。

《大圣归来》的圆形人物性格塑造不只局限于主要人物,也囊括了佛祖、猪八戒、山妖等次要人物。

圆形立体人物塑造在《哪吒之魔童降世》有了更为显著的表现,在电影中哪吒塑造成了一个与神性对立的魔性人物,不同于传统哪吒嫉恶如仇、拯救黎民的程式英雄性格,他与当代独生子女性格心理非常接近。其生活化的癫狂、邪魅性格和他的经历,折射了当下独生子一代的孤独与叛逆。给观众带来强烈的现实代入感。

功能性配角也被塑造的非常饱满,人物性格不再设定为单一的好人或者坏人,神仙和英雄也有缺点,反派亦有可取之处。

影片中哪吒变成了叛逆捣蛋的问题儿童,哪吒的师傅太乙真人是个心地善良但却经常因为喝酒耽误大事的另类神仙。

无论是哪吒还是敖丙,哪怕是最大的反派申公豹,都并非全然的善于恶,哪吒桀骜任性却又为大义牺牲,敖丙温润善良却为了家族又不得不杀生作恶,就连作恶多端的申公豹也有其作恶的原因,是为了打破成见证明自己,这些随着情节发展展现的因果和性格变化,每一个角色都塑造的有血有肉,让人又恨又爱。

白蛇:缘起》中小青由支持姐姐追寻爱情的少女转化为一个近似于守护者的角色,她笃信师父关于人性恶劣的教诲,将人类视为邪恶的化身,对人类身份的阿宣充满敌意。而小白的性格从不懂七情六欲的懵懂少女到遇上阿宣后的执着坚守,随着影片叙事不断升华蜕变。

IP动画电影塑造人物性格及心理特别是在现代语境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作者对于青蛇白蛇性格的重新塑造,是为了可以与当代社会大众审美的需求相结合。

在电影中对于角色性格可以展现他们的个性,对人物塑造的方式也是简单单一,可以在形式上和动画载体相互配合连接,但是内涵上又连接了白蛇前作和正传的联系。

比起传统的程式化的扁平人物塑造模式,当下IP动画电影更倾向于采用圆形方式塑造个性化人物。这种圆形人物塑造方式更为鲜活、饱满,人物性格随着情节发展调整情绪,消解了人物性格设置上善良与邪恶的正反对立,避免了脸谱化人物设置,赋予人物更加丰富真实的个性。

人物关系从二元对立到多元调和

结构主义叙事学认为,“人物是一种功能性的存在”。观众只关心人物在情节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是否推动剧情发展,而不在乎人物本身的性格特点、精神追求,人物存在的主要意义在于他在故事中发挥的行为功能。

英雄叙事是动画电影最为经典的母题,传统动画电影在英雄故事上往往表现为二元对立的人物关系,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之间的关系是绝对对立、不可调和的。两者的对立关系往往以最极端的对立方式呈现出来。

由于传统动画在叙事功能结构上注重故事性,强调戏剧式冲突,因此人物关系往往缺乏发展。

不同于传统二元对立模式,IP动画电影的人物关系在正邪斗法的叙事过程中不断升级成长。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被设定为魔丸降世、敖丙则是灵珠降世,二者是相生相克的身份关系。

而在原始文本和《哪吒闹海》中,哪吒和敖丙之间始终是鲜明对立的,反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二人表面上看似是互相对立,实则混元珠的一体两面,面临着相同的异类身份带来的社会窘境以及与不公命运作斗争的使命,相同的境遇使二人一见面就成了互相亲近的朋友。

随着情节展开,敖丙肩负起家族重任与保护亲人的哪吒站在对立面互为敌人,最终二人又因为彼此的友谊和反抗自身命运的相同宿命握手言和,重归于好。这样彼此对立又交织的人物关系不同于传统正反对立模式,形成全新的多元交叉体系。

影片将哪吒与李靖的父子关系由原来封建伦理纲常子从父的阶级服从关系转变为严父“逆子”的亲情关系,更好地回应了当下语境中的父子关系问题。

另外影片还对哪吒与陈塘关民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前后反转,由一开始对于异类的紧张对立逐渐转变为奉献与包容,这种转变还带有一丝国民性批判色彩。

《白蛇:缘起》中刻画阿宣对妖的态度是是一个逐渐改变的过程,刚开始是憎恶惧怕到后面就是理解信任,简直就是他在顺其自然跟着自己的感觉跨越人和妖之间的局限而成为妖。整个影片的叙事结构也是由这两种情感线索的相互融合和交替来推进的。

除此之外,蛇母与国师之间的相互对抗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蛇母从一开始弱势的受困者发展为摆脱国师势力打压后转变态度直白不讳地表现出统治世界的野心,这种复杂的交叉联系步步为营引导着观众思考人妖之间的相生关系。

反派哪吒之魔童降世人物性格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