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探店直播,背后的真相到底是啥样
本人是一个资深老饕,平时刷短视频的时候对于那些美食博主的种草或者是各种餐饮类账号的视频总是会忍不住多停留一下。
也许是大数据识别的关系,我刷到短视频最多的就成了食品和各种美食网红探店的视频,这其中,真真假假又有谁知道。
不得不说,网红探店这样的商业模式确实不错,能够给观众带来特色店家的沉浸式体验,而观众获得精准“种草”的信息,由此产生的流量由博主和平台之间分配。
这就是内容创作平台的标准商业模式,本身无可厚非。
不过时间一长,看来看去,就突然发现一个问题,现在的一些网红探店直播已经变得越来越猫腻。
比如说剧本,现在的网红探店已经不纯粹了,网红们先拿到店家的钱,然后开始撰写探店剧本,从进店开始到结束,基本上都是出于演戏的状态,一点都不真实。这些网红博主本来只是靠内容创作,现在已经变成了广告经营。
当然主要是他们演技太差,把一个广告演得不伦不类的。
有些网红甚至为了探店,开始拍摄各种看似脑残的短视频,在平台上各种装疯卖傻,拍老掉牙的段子,我曾经戏言称,我们村那群傻子若是赶上现在这时代,个个都能成网红。
这些大聪明当然不会意识到,当“吃”店家的举动改变了业务的性质,那一切都变了。
首先就是身份的不同,当他们只是单纯的短视频创作者的时候,他们探店可以非常自然的说,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等等。
但是,收了钱就变成了要给人家做广告了,拿人手短,吃人嘴软,网红探店成功迈入了丑闻时代。
他们带来的信息,自然也就不那么真实了。
比如说现在只要是提起来就容易被人问候全家的探店网红“牛道”。说起牛道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大家伙若是不清楚可以去搜搜看。
嘿,真叫一个地道。
牛道原本就是一个短视频创作者,以美食探店为主要内容,搭配一口京片儿,靠这也确实积累了不少粉丝。但是让牛道被众人诟病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肯德基“炸酱面”事件了。牛道去一家肯德基快餐店里面吃饭,点了肯德基推出的一款“炸酱面”,一碗炸酱面26元,牛道立刻吐槽:
“26(元)呢,这么贵”“炸酱面过水差点意思,嚯,这哪炸酱啊,没法吃这个”。
牛道夸张的语言和痛苦万分的表情,嫌弃的不要不要的,一番倾情演出后,牛道就拿出了自己的某品牌炸酱,积极带货。
当然这是没有收钱的时候拍的,但是收了钱之后就不同了。
其实我也不确定是否收钱了,大概率是收了,不然不会到后面还拍一个跟前面截然不同的视频,唯一相同的就是,肯德基还是那个肯德基,面还是那个面,酱还是那个酱。
“26块钱还真不贵”“这小酱是真棒”“真有一种啊,家里妈妈做的味道”!
牛道说自己没收钱,可是探店收费很快就成了公开的秘密,而且收费标准混乱不堪。
主打高端消费、出入高端场所的知名播主大LOGO被爆出“探店费”3到5万,更有传闻某头部播主“探”一次,入账六位数。
上限让人咋舌,下限同样惊悚。一顿“白嫖”,就能找个达人对着数万粉丝搔首弄姿、卖力吹嘘。廉价到这个程度,专业广告圈纷纷表示看不懂。
收费探店的模式辜负了美食,辜负了粉丝,也辜负了广告——牛道们可以对照一下《广告法》,他们违反了多少条?真实合法、表现形式健康、不含有虚假、引人误解的内容……
更可悲的是,收费探店模式实质上是一次产业生态的退化——从互联网时代的内容创作,自我矮化为前互联网时代的劣质广告营销。
拿着互联网时代的高科技话筒,干的是在墙上刷小广告的活儿。牛道们靠这个赚到了真金白银,赚到了白吃白喝,却是以牺牲整个行业的信用基础为代价的。
值得吗?
大众有一种信仰叫做“眼见为实”,所以不少人开始利用网红IP身份的加持,探店直播卖团购券横空出世,“两头吃”变成了“两头骗”。滤镜横飞、价格陷阱,欺骗粉丝。看视频是山清水秀、小资情调,实地消费却是装修平平的苍蝇馆子。看视频是大盆上菜一道又一道的大餐,实地消费却是要啥没啥、缺斤短两。
前阵子有个新闻特别搞笑,有人甚至还冒充是探店网红,然后去饭店里面白吃白喝,结账的时候还自称是探店网红,是给你们做广告的。
不知道骗子的伎俩是从谁那里学来的哈?
另外,探店网红经常干的一些事儿就是夸大引流能力,高额抽成,欺骗商家。
多家媒体调查报道显示,很多商家反映,请个网红,要付“基础拍摄费”,还要付10-15%的高额抽成,可是实际引流效果并不好。不好怎么办?那也得认。好的不灵、坏的灵,万一黑你就灵了呢?
了解了种种内幕,再看那些探店直播卖券的夸张表演,让人想到了早期的电视购物节目。
声嘶力竭“1块钱1对大鸡腿,限时限量,下单晚了就没了”,不就是脱胎于“499一台平板电脑,只有200台”的电视购物吆喝吗?
我妈还买过电视购物的锅,据说质量还不错,看来将这些探店网红拿电视购物对比,是我格局小了。
其实这些网红也谈不上探店,只有浮夸虚假的洗脑营销。
重点是,他们根本无法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那么是谁把探店视频玩成了劣质广告、玩成了电视购物的呢?问题的根源就是平台运营方!
媒体舆论和学界早有“明确收费探店的广告标识”的呼声,但是平台运营者置若罔闻,人为制造了内容创作与收费广告混淆的“灰色地带”。
更有甚者,有的平台运营方通过资本渠道,直接间接地从网红探店的灰色收益中分润,形成利益合谋。各路“探店经纪”都拿和“官方合作”作为卖点,就是很明显的迹象。这也解释了,一些运营能力很强、扩张速度很快、掌握高端算法的平台企业,却在探店灰色产业链上的“无能”。基本的评价系统,都做不好,更不用说投诉处理机制、黑名单机制上的长期“不成熟”。
有的短视频头部企业一面标榜自身的技术能力超越了传统电商,另一方面却是管理无力。
到底是无力还是无心,要打一个大大问号。恰恰是这类企业上,“探店网红”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聚集。
所以说,那些热衷盲目跨界、急于求成的短视频平台经营者应该认真反省了,急功近利、不讲武德的玩法最终只会害人害己。
当然我更想说的是,想知道啥好吃啥不好吃,你听人家说一万遍都没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还是得去自己尝试一下。
网红给你推荐了,哪怕人家没收钱,踏踏实实玩儿探店,人家觉得好吃的,你就觉得好吃吗?
听谁,都不如听自己的
短视频炸酱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