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中人|张涵予从不「轧戏」:从我做演员到今天,没有同时跨过一部戏
张涵予是六零后中唯一一个主演电影总票房超过100亿的男演员,货真价实的叔圈顶流。
他身上有几个显著的特点,成就主要来自于电影而不是电视剧,演技获得认可是靠商业大片而不是文艺片,被记住是靠一类角色而不是四处开花。
所以,在《铁道英雄》宣传期采访他,我们也主要带着相关的疑问。有那么多外表硬朗的男演员,为什么就张涵予机会多,演得好?对于英雄人物的演绎,他如何做到个个精准而传神?接到的角色很少失手,他是怎么做到的?
对于这些问题,张涵予都给出了很有说服力的答案。听他讲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就像在上一堂干货满满的表演课,这堂课包括了一个演员对自我的定位,对角色的分析,对表演的认知,对原则的坚持。
在很多明星都说想挑战这样那样的类型和角色的时候,张涵予告诉我们,演员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并非什么都能演的演员就是好演员。他觉得重要的事是要有敬畏心,每一部戏都用心地去揣摩,爱自己的人物,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承认自己的局限性——
“演员既被动又有局限性,不是什么角色你都能演”
我为什么接《铁道英雄》这部电影,是因为《铁道游击队》是我们从小看着这长大的,听着《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首歌,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对它很熟悉。
这些英雄人物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情怀,内心深处有对英雄的那种崇敬。
到今天,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能够去把儿时的一些梦想逐一地在银幕上实现,我觉得是很值得欣慰,很自豪的一件事。
导演杨枫决定拍这个电影他做了很多功课,他查了一些史实,走访了有关的后代。真实的鲁南铁道大队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他重新做了一个改编,写了这么一个剧本。
然后把这剧本给我的时候,我看完,我就跟他说,我能不能演老王(最终范伟演的角色)?我觉得我有作为演员的那个敏感度,第一时间能够感觉到,我会有很多创作上的余地。导演当时基本上就疯了,说这哪成,我说不行,你们找一个老洪,我来演这个老王。
后来差不多磨了一个多月,也找不到老洪。他们就说,我们这老洪,就按照你写的。完了我也觉得,我也不能再坚持了。
然后我就想,我们怎么能够跟以前的电影不一样。我觉得我可以把老洪作为一个铁血除奸队的队长。
演员的局限性很大,演员既被动又有局限性,不是说什么角色你都能演。你可能都不能深入人心,都是行活,还挺像,但是没有味道,琢磨不进去。
演员自身的条件,自身的形象、气质,也会把这些东西带到角色里,你会赋予角色你自己的一些东西,角色也会给予你很多东西。
所以这两者如果化学反应的特别好,出来的这东西就会吸引人,比较生动。如果没反应好,化学分子都不合适,那就是不成功的。
同一类角色也有不一样,你在有共性的这些角色中,找到每一个人物身上的个性。
“英雄”也是一个概念化的词儿,没有人说你去演一个英雄。你要上来就想演一个英雄,你这个角色就失败了。
英雄来自于人民。我演了这么多角色,最后都是英雄,但实际上都是小人物。除了《长津湖》里面宋时轮将军是一个兵团司令,算是最大的,剩下的全都是连长、排长、小队长,一个机长,一个普通医院的院长,都是基层的,但是他们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做出了贡献,他们勇于担当,扛住了这个困难,做出了英雄的壮举,就被树立为楷模,供大家学习。
要爱你演的人物——
“如果你不相信,持怀疑态度,那就不可能演好”
我要想演这个人物,我就爱这个人,我喜欢他,我心里有他,我的脑海里会浮现他的形象,当然不是这个人,但是这一类人的形象,在我脑海里有的。
我凭我的想象力也好,用我的阅读和这些年的经历,所看到这样相同的人,我都会抓过来,装到这个人物身上,我会信任他和理解他。
比如张竞予院长(原型张定宇),我就相信他。他一个小小的传染病医院院长,拖着渐冻症的身体,把这么大的一个事儿自己扛下来了。一个小小的医院,接收了两千多的病人,不明的患者。有些人就会觉得,他为什么呀?产生怀疑。
你怀疑,你就演不好这个角色。
我不怀疑,我相信他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基层共产主义者的形象。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会站出来,为政府分忧,为党分忧。
你爱他,你相信他,你才会去演好他。如果你不相信,持怀疑态度,那就不可能演好。
不要那么自信——
“没有人敢说,拿过来一个角色,这个没问题,来吧来吧!”
创作是很微妙的一个过程,基本上没有一个角色是手拿板钻你一上来就觉得这个我没问题,我肯定能怎么着的,演员应该都不敢这样的,这个属于是忘乎所以。
就是你刚开始都会有很大的不自信,你用一上来的第一感觉去套这个角色,你会觉得这样肯定不行,你肯定要推翻这个,你推翻这个以后,你就会动脑子想,我应该怎么样在细微之处,把这个人物有意思的地方,给他变换,这就是很痛苦的一个过程。
当你慢慢演,有很多时候我演一个角色,都是演了几场戏以后,回去再一琢磨,觉得这个人物是对的,这么走是对的,才开始逐渐树立了自信。
导演找你演一个角色之前,他会先在脑海里梳理一遍你过去所演过的角色的状态。他会觉得,你的气质,你的形象,你的一切一切台词,跟我这个人物很贴切,你来。
但是演员来了,演员就会觉得……你比如说“机长”这个人物怎么演?《中国机长》这个电影发挥的空间还很小,很大的篇幅是在不足三四平米的一个驾驶舱里面,连动都不动坐在那。
所以就是,慢慢的品,慢慢的体验,慢慢的琢磨,一点点的想,用你平时的积累,你坐飞机观察机长,你跟刘传健生活的这些天,你观察他开飞机的状态。
你再研究,如果你是一个机长,你是不是一个胆大心细遇事不慌的一个人,这是你的基本素质。你不可能遇到一点什么事,哎呀,惊慌失措了。
这一些综合起来,你就会慢慢地觉得,你跟角色越来越近了,这是很奇妙的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
没有人敢说,拿过来一个角色,这个没问题,来吧来吧!那都不行的,那出来都是行活。
找到自己的节奏——
“从我做演员到今天,就没有同时跨过一部戏”
每个演员创作角色的路子都不一样,用什么方法的都有,这个恐怕还是跟你所接的角色你是不是能够驾驭得了有关。
你是不是有足够的想象力?你是不是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你接触没接触过这样的人?你是不是读这样的文学作品很多?
其次就是你的能力的问题。你怎么样用你的节奏,表演节奏、心理节奏、台词语言节奏,来很细腻地把每一场戏精准地表现出来。
有时候剧本可能写得就不是很严谨,那么作为演员,你要把自己幻化成这个人物之后,你就会觉得,这个规定情景下,这个人物好像说不出来这句话,但是他为什么写了呢?你就要讨论一下,这句话是不是跟人物不对,我就是这个人,我这个时候不可能说出这句话。
这就是你对自己人物有了分析和定位。这个就需要时间,比较累。
我为什么从来不轧戏,我就是怕精力达不到,越来越达不到。
那边拍戏是另一个角色,你抽身过来,马上进入你现在这个角色,你还没脱离那个状态,肯定不行。所以,我这辈子,从我做演员到今天,就没有同时跨过一部戏。全都是用三个月、四个月的时间,去完成一个角色。
这个就很适合电影。也是后来为什么电视剧拍的少的原因。那就是因为,它需要大篇幅的对话,去把人物衬出来。但是这个对话,就很值得推敲了。
我曾经也拍电视剧,那剧本拿到手里,我就基本上把一篇台词全部删掉了。我说这根本就不能说,导演说你得说,要不然凑不成一集。电影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电影我就可以细细地打磨每一句台词,能不说的就不说了,不是非得说话的。
不要给演戏画框框——
“在我的概念里,没有演技这两个字”
做演员的时候,在我的概念里,没有“演技”这两个字。
什么叫演技?我没有分析过。就是你会不会干这个事儿,会不会演。你怎么去塑造这个人物,怎么把握人物的节奏,怎么样演得像这个人物,你得让观众觉得像,吸引他。
至于演技这个东西,怎么说呢?声台形表,声音、台词、表演、形体的训练,这是技?
观众茶余饭后去议论某个演员,他肯定没有那么专业的想法,肯定就是“演技”,实际上是第三方视角,这个人的演技好,为什么?他可能觉得逗他乐了,反正他是出于不同的一个视角。
表演又分很多,小品演员,或者说其他的一些演员,有时候需要很多外化的东西去打动观众,跟电影表演又不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这里面就分的很细致,但是我又理不出一个头绪来,得是电影学院的老师,搞理论的去分析这个东西。
在我看来,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片子,不管是商业片还是文艺片,在表演的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商业片必须要商业片的元素,有些东西是它的规律。文艺片,可能相对制作简单一点,投入小一些,关注的视角可能也是比较独特的。但是单从表演上面来讲,我觉得没有任何区别,演员不管演商业片还是文艺片,你都是在塑造人物。
追求生活化的表演——
“想做一个踏踏实实的好演员,每一部戏都用心揣摩”
我小时候喜欢过高仓建、阿兰·德龙,后来喜欢阿尔·帕西诺、德尼罗这些。
我当年喜欢高仓健是因为高仓健很有男人的味道,那时候我们才上初中,就喜欢他孤冷的那个劲儿,就觉得这种男人,他很隐忍,他什么事儿都能扛下来,有很宽大的胸怀,外形又很阳刚。
阿兰·德龙也是。当年我们只看过他的《佐罗》,演得特别好。
后来开始看美国电影,看《美国往事》《教父》,德尼罗、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他们这些人的表演是最贴近生活的,最生活化的,最能打动人的,就迷上他们这批演员。至今还是觉得,他们是大师级的高峰。
我也没给自己定什么标准,就是想做一个踏踏实实的好的电影演员,每一部戏都用心地去揣摩,用心地去演这个角色,希望能留下一些东西。
张涵予局中人阿兰·德龙阿尔·帕西诺
两届华表奖同时举办,超400位电…
5月23日晚,第十八届、第十九届…
电影版《鬼吹灯》定档,59岁张涵…
喜剧、悬疑、科幻,当下观众最喜…
曝资深男星被戴绿帽,影后老婆为…
最近的娱乐圈格外热闹,几乎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