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二主角”的形象切入,通过四次镜头来体会电影其他主题
《天堂的颜色》主要讲述了一位特殊儿童的遭遇,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从教师拉曼尼的形象切入,能看到这部电影更为有味道的一面。
下面笔者将尝试从几个镜头去切入,看看影片中的“第二主角”拉曼尼这一形象。
第一镜头:特殊的学生,特殊的教师《天堂的颜色》出现的第一个镜头便是这部影片中主要的教师拉曼尼。
拉曼尼的出场有些特别并带着一丝悬念,因为影片以声音开场,这声音由一个成年男子和一群孩子的声音组成,当镜头逐渐出现图像时才让人恍然大悟,原来成年男子正是盲人学校的教师拉曼尼。这群孩子则是盲人学校里的学生由于孩子们的磁带被弄混了,拉曼尼老师只能通过逐一播放磁带让孩子们来认领。
从开场可知这是一部讲述一个特殊群体的影片:
它首先向观众点明了影片主角的特殊性。他不是一个正常的儿童,而是一个盲童;
其次影片揭示了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环境是特殊的,他们不能在普通的学校读书,而是在盲人学校接受特殊的教育;
最后,影片向我们呈现了这个特殊群体的教师,这里的老师与普通教育的教师不同,他们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身体有残疾的孩子。
第二镜头: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第二次出现拉曼尼老师的镜头是他为即将放假回家的学生们送来可口的饼干,并亲切地与主人公穆罕默德交谈,谈话的内容无不透漏出老师对学生的那份关爱。
虽然拉曼尼老师的学生是一群身体有障碍的学生,但是他没有因为这些孩子身体的缺陷而歧视他们,而是在细微处关注着这些特殊儿童的心理动态。同样在这些特殊儿童身上也可以看到他们乐观的生活态度,他们为弹琴的小伙伴鼓掌伴奏,将胸脯当乐器。
其实特殊儿童有着属于他们的生活方式,只要常人能够给予他们足够的爱,他们便能乐观地生活下去,影片中的拉曼尼老师正好做到了这一点,这是值得所有老师学习的。
第三镜头:善意的谎言第三次出现拉曼尼的镜头是小伙伴们陆续被父母接走了,只剩下了穆罕默德。
这时拉曼尼老师走过来坐在穆罕默德身旁,告诉穆罕默德他父亲很快就会来学校,随后拉曼尼用穆罕默德的电话假装给他父亲打电话。从穆罕默德的表情可以看出他知道拉曼尼老师是骗他的,但他还是欣慰地笑了,因为他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真切的关爱,他愿意去相信这个善意的谎言。
后来拉曼尼老师给了穆罕默德一台录音机,帮他度过等待父亲的无聊时光。
作为一名特殊教师,拉曼尼深知穆罕默德等待父亲时内心的焦虑与不安,他用老师对学生的那份关爱,并且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让穆罕默德最终由焦虑转为喜悦,这说明拉曼尼不仅是一位具有教育良知的教师,更是一位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
第四镜头:儿童的价值第四次出现拉曼尼老师的镜头是在校长办公室。
穆罕默德的父亲拉美萨尼不愿将穆罕默德带回家,想寄希望于学校,但拉曼尼老师告知拉美萨尼学校将要放三个月的长假,没有人可以照顾穆罕默德。这个片段里,校长与父亲的一番对话让人触动,校长说:
“我们这里是教育中心,不是慈善机构。即使是慈善机构也只收留孤儿以及不能胜任父母的人的孩子,谢天谢地,穆罕默德是个有家庭的孩子,并且你还是一个努力工作的人。”
是啊,穆罕默德是不幸的,但同样也是幸运的。不幸的是他一出生就是一个盲童,但幸运的是他还有一个家庭,家里有疼爱他的奶奶和姊妹们。但是他的不幸出生却让父亲痛苦不堪,并认为他是家中的负担,仅仅因为他不能承担养老的重任。
这不由得让人思考:儿童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在拉美萨尼的眼中,儿童的价值就在于能够给父母养老。其实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亦是如此,例如中国的至理名言“百善孝为先”,这其中的“孝”字,就表明了子女有一大重任就是为父母养老,若不为父母养老则是不孝的。但是对于像穆罕默德这样先天有缺陷的儿童,还可以用这样的价值观去要求他们吗?
他们本来就已有自卑、愧疚感,如果再加上亲人对他们价值的否定,那么他们对自身的未来将更加的绝望。此处父亲对其孩子的行为与老师对其学生的关爱形成鲜明的对比,试想若穆罕默德的父亲能够给予他多一点的关爱,孩子一定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最后的镜头:迎接穆罕默德,展现独特教育智慧最后一次出现拉曼尼老师的镜头是他带着拉美萨尼去接穆罕默德。
拉曼尼看到穆罕默德正在找东西,便问他在寻找什么,穆罕默徳答他在寻找移动电话,但此时的拉曼尼并没有过去帮他找到移动电话,而是一步一步地指导穆罕默德,让其自己摸索到移动电话。在这里,影片完美表现出拉曼尼老师的教育智慧。
这部影片的教师角色是教授特殊儿童的教师,他们的教学对象是有身体残疾的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而且内心有着极大的自卑感,需要通过社会的、家庭的、学校的关爱来弥补内心的自卑、愧疚感。而影片的主角拉曼尼拥有教育良知,用他的爱让孩子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从“第二主角”的形象切入,通过四次镜头来体会电影其他主题。我想,相比于从第一主角的视角出发,作为观影人,也将有更多其他感受。
电影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