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剧情感人令观众泪奔

更新日期:2021-06-23 04:55:52阅读:383次编辑:来源:友谊影视
《亲爱的》剧照  明星网讯 整部电影的氛围很压抑,情绪很纠结,观影过程中始终处于憋气状态,导演对观众情绪的掌控十分到位,整个故事的氛围一直让观众处于心酸和眼圈发红的状态之中。情绪的释放和影片的张力来自

亲爱的》剧照

  明星网讯 整部电影的氛围很压抑,情绪很纠结,观影过程中始终处于憋气状态,导演对观众情绪的掌控十分到位,整个故事的氛围一直让观众处于心酸和眼圈发红的状态之中。情绪的释放和影片的张力来自于影片结尾处电影故事原型的出现,看到活生生的当事人,尤其是那个在孤儿院里的小女孩,始终隐忍着的情绪终于在影院中扩散开来,心酸和眼圈发红终于变成两行滚滚热泪,没有人能不为之动容。

  按照固定的故事走向,这电影只能做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把更多的思考和情绪留给观众慢慢咀嚼,但陈可辛为这电影安排的结尾,为这个本来在各个方面都很“客气”的电影,增添了那么一点儿力量,不仅让观众获得了情绪上释放,也为剧中人的故事画上了一个和解的句号。虽然现实远远没有这般单纯,但正如剧中的田文军说的那样,明明知道哪些骗子是在骗我,但最起码他们还让我觉得有希望,现在骗子都不骗我了,这感觉真的挺让人绝望的。

  失孤题材虽然算不上特别敏感,但禁忌和禁区却始终存在,想要怀揣正确的态度又不触碰底线的去讲好这样一个故事,这本身就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陈可辛的高明之处在于,着力点不在事件本身,甚至刻意回避对善恶黑白的辨析,不做任何道德上的引导和批判,而是把所有的关注点放在人身上,通过事件来展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审视在失孤这一特定事件这下的,人物生存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田文军生意失败、妻子改嫁,本以为生活不会在比这更糟了,可转眼间儿子就在眼皮底下被人拐走了,他满世界的寻找爱子,但所有的线索都来自于骗子,几次差点儿丢了性命。还能坏到哪里去呢,只有不放弃希望就总能找到坚强下去的理由吧,终于孩子找到了,可这孩子怎么都不认自己,那失去孩子的疼痛仿佛只好了短短的一秒就进化成了另一种终身无法治愈的顽疾,明明是亲生骨肉却只能发展成一种畸形的亲情关系,孩子不肯亲近,自己却连丢个垃圾怕孩子再一次被人拐跑。

  鹏鹏回家了,本以为会皆大欢喜,可是却让所有人陷入了更大痛苦之中,那些还在苦苦寻找孩子的父母们心情更加复杂,一方面是羡慕,另一方面则是更加的绝望。

  对于李红琴来说,先是死了男人,接着自己的两个孩子也都被人领走,这何尝不是一种绝望,无论她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骨肉分离的现实。

  从遭遇孩子丢失的那一刻起,没有人能摆脱它带来的影响,也就是一个回头是瞬间,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人的一生就被彻底改变,注定会让与之相关的所有人痛苦一生。

  到底是谁的错呢,电影无法给出答案,丢孩子的痛苦、买了孩子被人解救走了的人也是受害者,那人贩子呢,在电影中他们只是坐在铁栅栏后面,冷冷的面对着摄像机,在电影中他们只能被当作符号,他们的缺席让这电影稍微显得有点儿浅尝辄止,他们是丢与买卖之间的一道桥梁,少了这一道,让影片前后两个角度的审视稍微有点儿断裂。

  香港导演一直喜欢探讨命运和劫数,《亲爱的》似乎也有这样的倾向,仿佛一切都是命运使然,没有是非对错,是命就得认,谁也逃不脱命运的安排,与命运和解才是唯一的出路。如果用这个来解释电影中这些人的痛苦,可以回避现实的不可言说的造成这一状况的具体原因,虽然这样的做法十分聪明,但却终究让人觉得还是那么差点儿意思。

  无论什么样的故事,它的载体永远是人,讲述的故事永远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纠葛与牵绊,把人物之间真挚的情感真实的展现出来,这永远是好电影的第一要素,可惜很多导演只愿意在叙事技巧上玩花活,而忽略塑造真实可信的人物,在这一点上陈可辛的《亲爱的》做的非常出色,片中的几个人物鲜活丰满,表演自然节制,感人至深。

  本文来源于明星网:hTTp://news.mingxing.com/read/94/280222001.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不保留本文链接视为侵权,谢谢合作!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