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乐:再论十大劲歌金曲的“最受欢迎”,与四大天王的乐坛争锋

更新日期:2023-06-08 23:46:13播放:1670次编辑:来源:友谊影视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四大天王,是港乐巅峰。这一点,无论是从歌手本身的偶像力、跨界优势,还是拥趸的年龄段、活跃度,甚至包括时代发展和影响力辐射来讲,都能成立。当然观点并不强求一致,毕竟基于拥趸立场,无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四大天王,是港乐巅峰。

这一点,无论是从歌手本身的偶像力、跨界优势,还是拥趸的年龄段、活跃度,甚至包括时代发展和影响力辐射来讲,都能成立。

当然观点并不强求一致,毕竟基于拥趸立场,无人能敌。

而为什么要再论一场劲歌金曲的“最受欢迎”?

因为若秉持客观、理性、全面和一分为二的态度,我们或能发现更多。

关于最受欢迎男歌手奖的问题。

刘德华为什么能拿到最多次数、张学友为什么只拿一次、郭富城为什么最后才拿,而号称九十年代香港最红的黎明,为什么又只拿到两次?

从拥趸的角度,估计大多只会有褒贬两种态度,反正怎么有利于自己怎么来。

但毫无意义。

首先这个奖项,在香港乐坛的地位,可谓全城关注,王级专属。

当然,它的时间线截止于2000年。

换句话说,就香港乐坛而言,从没有拿过这个奖的第一代歌神许冠杰,到谭咏麟、张国荣和四大天王,所谓王级歌手,只有这么七个人。

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首先来回答,刘德华为什么能拿到最多次数?

原因有四个,其一是时机,其二是星光与偶像力,其三是出身无线电视台,最后是他在天王年代之后,仍流连不去,这四者之间有先后顺序。

1990年到1992年,刘德华在乐坛只有一个对手,也就是张学友。

在这三年时间里,刘德华携外形和影坛“五大巨星”的跨界优势而来,可谓所向披靡,不但在十大劲歌金曲最受关注的“最受欢迎男歌手”奖项上拔得头筹,更甚至在入围金曲数量上也对张学友形成了压制,比如1991年,刘德华一人独占了三首金曲名额。

巨星缺位的年代,就叫做时机,个人禀赋与人气横压同时代歌手,就叫做星光与偶像力,至于出身无线电视台,这当然也是无需否认的一层助力。

但在四大天王正式同台竞逐之后,他并未有明显优势,甚至在1993年到1998年期间,仅拿过一次这个奖项。

后来他一直出席到2006年,方才依依不舍,挥别乐坛颁奖礼。

而在后天王年代,他于2004年,在与许志安、李克勤和陈奕迅的争夺中,再度夺得过一次最受欢迎男歌手奖。

第二个问题,张学友什么只能拿一次最受欢迎男歌手奖?

偶像力不足,这是唯一原因。

颜值、气质是先天禀赋,这个问题没得选择,它不会因你后天努力而改变分毫。

当张学友与刘德华、郭富城和黎明先后同台,样貌上的差距一眼可见,而最受欢迎男歌手奖自诞生之日起,便是为偶像与实力兼具的歌手量身定制。

这里面牵涉到一个歌手实力的定义问题。

总有人讲,四大天王,只有张学友一个人是唱歌的,其他三个是形象大于实力,但这种认知真的正确吗?

所谓唱功,并不只是天生好嗓子与技巧的结合,也并不能被极少数歌手垄断和专美。

唱歌这件事情,在适合自己的音域以及基于天赋而突破的音域范围内,与歌手的气息、咬字、发声、共鸣和技巧等因素有关。

而严格来讲,其实并没有唱功第一的歌手存在。

流行音乐需要的是美感和共情,这就无法用个体的审美和偏好去定义专业歌手的好坏。

郭富城刚柔并济、磁性、细腻与共鸣突出,刘德华声底雄浑、善用喉音,黎明走情歌和电音路线,这些东西并不是其他歌手能够随意替代的。

包括张学友也不能,他只能在自身禀赋条件下去发挥。

郭富城为什么最后才拿这个奖?

大致有与华星唱片交恶、粤语歌坛资历浅薄,以及风格的转变和唱功打磨这四个问题。

这几个问题之间,会有一些关联度。

在1990 年,郭富城以一个广告大火,两年内发行了三张普通话唱片,全亚洲销量皆破百万,而后在1991年底签约华星唱片,但旋即因为合约纷乱的问题,与华星唱片交恶。

若以歌曲播放率和个人声势而论,1993年,他就凭《狂野之城》夺得叱咤乐坛至尊歌曲大奖,1995年就跃进夺得叱咤乐坛男歌手银奖,并凭《纯真传说》夺得叱咤乐坛大碟IFPI大奖。

但同期对应,却在十大劲歌金曲一无所获。

至于粤语歌坛资历问题就非常简单,他发行首张粤语专辑的时候,其他三位天王已经发行了七到十二张不等的专辑,所以郭富城迫切需要转型追赶。

而转型不但会带来固有歌迷群体的丢失,更要经历一个探索和成长的过程,本身立足未稳,又要急切转型,个中难度,非常惊人。

唱功问题,若以天王初年来看,主要集中在郭富城和黎明身上,刘德华此时大致火候已成。

郭富城仅用了两年时间、三张专辑。

即从《狂野之城》、《铁幕诱惑》而至《纯真传说》,唱功就已经大成,接下来转入传统港风时期。

一曲《听风的歌》、一曲《爱的呼唤》、一曲《唱这歌》、一曲《风里密码》以及一曲《这夜心情》,郭富城携传统港风歌曲直入巅峰。

不但连庄了最受欢迎男歌手奖,更在一九九八年一人独揽三大乐坛颁奖礼的男歌手最高大奖。

堪称威势惊天。

也算是命运之神对他厚积薄发的一场馈赠。

最后谈谈,号称“九十年代最红”的黎明。

用“号称”二字,可能很多黎明拥趸会有意见,因为在拥趸的视野,怎么能号称呢?这明显就是不可辩驳的事实。

但任何事情都得讲道理。

如前述,不但得客观、理性和全面,还要一分为二去看问题。

1990年,黎明发行专辑《相逢在雨中》,踏足乐坛,又逢无线电视剧《人在边缘》大热,而在宝丽金唱片和TVB的双重护航下,开始受到关注。

这一年他拿到了十大劲歌金曲的最受欢迎新人金奖,有人说,这个时候黎明就人气无敌,与刘德华并称双子星。

人气高涨是必然的,但是就凭一个新人金奖,能和拿到乐坛最高奖项的刘德华并列?耕耘乐坛已经五年的张学友不配有姓名?

这需要一点逻辑和事实来支撑。

而1991年叫“黎明年”是可信的,不但获得了香港十大中文金曲IFPI香港全年销量最佳大碟,也与刘德华、张学友一起并称为“三剑客”,没有足够的热度、成绩和人气,这是不可能的。

其后他在1993年和1995年先后夺得了十大劲歌金曲的最受欢迎男歌手奖。

但接下来就再未触及。

原因很简单。

以十大劲歌金曲的历史而论,谭咏麟在最受欢迎男歌手奖上的“四连霸”是一个传奇,且是在只有一个张国荣与他争辉的情况下取得的。

这个传奇不容打破。

所以当刘德华在乐坛“真空期”实现这个奖项的三连霸之后,选择由崛起的黎明来终结,恰逢其时。

而此时黎明实际上尚需打磨,所以次年,刘德华再度揽过该奖。

再到1995年,人气仍炽的黎明又赢一次。

但1996年,这个时候的张学友,其实已经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巅峰时期,百场世界巡回演唱会和两度获得世界音乐颁奖典礼的“全球销量最高华人歌手奖”就是证明,加上大婚之年,如果这个奖再次旁落,那是真的会把张学友伤透。

接下来则到了郭富城“不可压制”的时间,颁奖礼规格也上升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

当然,若1999年郭富城不遭人设计,刘德华估计还是很难再赢一次。

故事到这里,基本也就结束了。

最后仍要阐明。

不要拿奖项来定义歌手的成就高低。

那些不以作品为证的争论。

直若一场笑话。

无需搭理。

郭富城刘德华张学友四大天王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