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亮剑》等剧,看电视剧叙事开端的关系揭示,有何用意?

更新日期:2023-06-03 20:42:09阅读:1680次编辑:来源:友谊影视
起动,是叙事开端的功能之一。本质上,任何叙事开端都是无中生有、由静转动的。“一般情况下,电视剧如果在开始的两三分钟时间里还抓不住观众,很可能后边即使有精彩的情节也会付诸东流,因为这时观众已经转换了频道

起动,是叙事开端的功能之一。

本质上,任何叙事开端都是无中生有、由静转动的。

“一般情况下,电视剧如果在开始的两三分钟时间里还抓不住观众,很可能后边即使有精彩的情节也会付诸东流,因为这时观众已经转换了频道,可见开篇集多么重要!”

在中国戏曲艺术中,早有“凤头”一说,指开头要“精神、漂亮、俏丽、挺拔,给人以美的享受,并要求具备醒目和惊人的艺术魅力”。

关于电视剧开头,也早有论者提出,“没有一定之规,但却有一定之忌。即:忌不抓人,忌落俗套,忌人物、地点、时代背景交代不清楚,忌京剧开场白式的人物自我介绍。”

作为一种电视化的表演戏剧,电视剧无法像文学叙事那般在开端部分插入过多评述。

为了让观众清晰地感知到本剧将要讲述的故事是什么,者必须在叙事开端将必要信息及关系予以揭示,告诉观众我要讲的是哪些人或哪个人,让他们在特定的情境、关系内出场亮相。

观众只有了解这些必要信息才能形成对叙事进程的同步感知,而在影像叙事的解说机制中,问题通常不是被动叙述的,而是主动演述的,即“展示,不要告诉”。

即便每一部剧都会在开端做一定的关系揭示,但理想状态下,其方式不应是生硬、重复的,而是流畅、创新的,并以可信为首要,以合理为次要。

关于叙事开端,常有“开场无好戏”一说。

此说法对于电视剧也能适用,不过需要区分误读和正解。

为何“开场无好戏”,只缘“好戏在后头”。

在中国叙事传统中,开场戏在地位上的稍逊一筹,是事出有因的。

考其根源,此说最早见于梨园、评书等行中,“由于第一折戏正值观众入场,吵杂声使剧场不得安静,影响演员与观众感情的直接交流;中间戏是观众静心欣赏的时机;而最后又需要特殊演员来‘压轴’。

这样一来,便在艺人和观众中间形成了一种‘戏码子’的观念,即谁来演‘开场戏’,谁来演‘压轴戏’”。

同样,开场时的嘈杂在评书演述中也存在,故而古代的说话艺人会以“头回”故事酬宾暖场,后再以醒木拍案提示正话将起。

然而,除此之外,此说还有另一层含义,即并非指开场之中没有好戏,而是说开场不利于且无必要出好戏。

一方面,在缺乏戏剧铺垫的基础上盲目于开场阶段引入激烈的矛盾冲突,容易无济于事且令人莫名所以,不仅无法有效地激发戏剧性,甚可能会适得其反;

另一方面,开场有其自身之侧重,它不能夺发展过程之精华,也不能取高潮部分之要目,若是将好戏放在开场,纵不会让后文无戏可诉,也会让它产生追赶的隐隐压力,弱化吸引力、扰乱节奏。

故而,开场阶段中好戏的评价标准,不应是能否带来戏剧性,而应是能否形成揭示性。

正所谓,欲速则不达,开端之义不在于求速成,而是以入戏为旨要,以出戏为大忌。

在电视剧中,叙事开端动力生成的必要条件,正是起动功能及其关系揭示的实现。

至于叙事开端的入戏方式,可简单将之化为两种,“静”与“动”:“静”,是舒缓的、柔情的,如一些言情剧的开场;“动”是激烈的、快速的,如一些战争题材剧的开场。

不同的开场会带有不同节奏感知、表现效果,但无论冷热、静动,都需要执行某种必要功能。

在开端处,“静”与“动”的动力表现,多是一种或偏弱向、或偏强向的“分支”动力。

以电视剧《亮剑》的叙事开端为例,该剧的第一集共由二十多个场景组成,开篇是通过字幕旁白和影像资料展开叙述的。

通过画外音,故事的历史大背景,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被逐一交待。

旁白结束,转入战场画面,故事正式开始。

《亮剑》的开场戏,是八路军新一团和日军坂田联队的战斗,战况不可谓不激烈,也足以称之为一出好戏,只不过它的戏眼不是战斗本身,而是在于对主人公李云龙(李幼斌 饰)的引出,或说是对他人物性格的揭示。

举例说明,场景一的战场画面之后,叙事视点先给到日军,由日军之口将李云龙的不凡之处点出,随后才将视点移至八路军,于排兵布阵中见得李云龙真身;场景四,转而描述一旁晋绥军的反应,点出除前二者外,还有一方势力盘桓;

场景五,李云龙违抗军令、决定正面突围,这一不合常规的举动,是他的性格的直接体现,随后日军指挥部被炸毁,李云龙率先突围;

场景十二,新一团的突围战斗,引发三五八团团长楚云飞(张光北 饰)对李云龙的好奇;随后,因张大彪(战卫华 饰)被困,李云龙率部回返,更显出他的人物性格和作战风格,这一情节也由此而结束。

此后,第一集的叙述转入此次事件的余波,李云龙被撤职,丁伟(王全有 饰)回返任团长。

本集结尾处,日军特工小队对八路军独立团深夜袭击,再度打破平衡,八路军指挥部决定召回李云龙,代孔捷(由力 饰)任独立团团长。

在快节奏的第一集中,该剧的主要笔法即是围绕主人公李云龙的“烘云托月”。

在人物性格揭示上,除自身表现外,还可从其他人对他的评价中见出一二,如坂田说他“这个人不简单”,副总指挥说他“刺头”“多面手”,楚云飞评价他“战术指挥能力真的不一般”,既可侧面展示人物的魅力,也可一步步引导观众对人物的关注。

同时,这一叙述方式还揭示了人物关系,如李云龙与八路军指挥部的上下级关系,八路军与日军势不两立的关系,国军与八路军貌合神离的关系等。

当然,该剧叙事开端中,还旁叙了其他人物,如晋西北“铁三角”之二的丁伟和孔捷,以及与李云龙一时瑜亮的楚云飞。

可以说,剧集后处这些人物间的互动戏码,与开端处的交集和铺垫是一体联动的。

叙事进程中开端的“第一功能”,即为“揭示”,它包括封面内容、角色(系列特性,人物前史等)、背景(时间和地点)和叙述事件等所有关于叙事的信息提供,揭示当然不仅限于开端,也可以出现在叙事中的任何地方,与此后的“启动”直接相关。

电视剧叙事开端的起动和揭示,亦是一种叙事信息的提供,无论它的方式如何多样,都必须提供关于人物们及其关系的信息。

例如,在历史剧《楚汉传奇》中,开端除呈现秦政权的统治外,还重点描绘了当时刘邦和项羽的境况;在都市剧《欢乐颂》中,开端的地点是欢乐颂小区的某一楼层,入住其中的五位女性有缘而识。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在电视系列连续剧,即具有连续形态的系列剧中,这一揭示会更显直接。

情景喜剧当属其中典型,它的主演阵容往往是固定的,室内拍摄的常规也令叙事时空较为简单,且这些通常要在首播集中全部呈现,故而它的时空关系和人物关系也要随之进行较为完整的揭示。

例如,在《我爱我家》中,前两集的叙事主题是“发挥余热”,讲述的是一家之主傅明离休之后,决定在家主持工作,一番折腾之后引得家人不快,最后承认错误。

得益于傅老的临时起意,傅家诸人由此轮番出场,为该剧叙事奠定关系基础。

在《武林外传》中,第一集的题名为《郭女侠怒砸同福店,佟掌柜妙点迷路人》,借助于“雌雄双煞”的降临,同福客栈的诸人挨个向巨侠之后郭芙蓉“自报家门”,最后在众人武力与情怀的感召之下,小郭选择留下打杂。

可见,对于(系列)情景剧来说,关系揭示自是重中之重,只有将这些人物、情境等信息先行提供,才能随之为情节施加更多动力。

常规的连续剧,也以此为动力生成之道。

只不过,“连续剧”可视叙事进程需要,相对自由地开拓新的典型时空、增添新的核心人物,但“系列剧”则受一定束缚,引入新的主要人物、场景等,往往需要足够合理的理由、足够长度的铺垫。

亮剑李云龙电视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