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气大于电影本身,为什么《罗拉快跑》过了24年,依旧年轻?

更新日期:2023-01-02 23:07:45阅读:378次编辑:来源:友谊影视
《罗拉快跑》是一部名气很大的电影,浑身透露着不拘一格和特立独行。美学上有非常丰富的文本,很适合用来做形式分析,但在内容上却浅尝辄止,不够过瘾,《罗拉快跑》究竟经典在哪里?首先是叙事的打破传统。《罗拉快

罗拉快跑》是一部名气很大的电影,浑身透露着不拘一格和特立独行。

美学上有非常丰富的文本,很适合用来做形式分析,但在内容上却浅尝辄止,不够过瘾,《罗拉快跑》究竟经典在哪里?

首先是叙事的打破传统。

《罗拉快跑》秉承了新浪潮的属性,对好莱坞的一切进行反击。

好莱坞电影讲究完整的故事性,闭合式的结局,以及三幕剧或五幕剧的叙事结构。

在《罗拉快跑》这里,尽管是重复线性叙事,但不同于以往的不同视角展现同一故事,而是同一视角,同一主题,借助标准的分段式结构来讲述故事。

《罗拉快跑》的逻辑跟《大话西游》有些类似。

爱情是主题,救命是主线,时间是符号,电话与钱袋是转场,每一次呼唤月光宝盒都是差异极大的过程和结局。

如第一次罗拉为了在20分钟内凑够10万马克救男友曼尼,不惜向关系破裂的父亲求救。

但父亲的冷漠让她无计可施,只能跟男友一起打劫超市,最终被警察围堵,罗拉中枪而亡,任务失败。

第二次罗拉并没有一味地乞求在银行当高管的父亲,而是直接掏枪抢劫银行。

抢够10万后直奔在电话亭等待救援的曼尼,但急救车的突然出现,撞死了曼尼,这一次的闯关再次失败,罗拉只好重新来过。

第三次罗拉成功了,导演透过图片蒙太奇和罗拉没有冲破修女的队形来暗示,罗拉每次遇到路人,他们都会有不同的结局,罗拉自己亦是如此。

而罗拉前两次均失败,是因为她打乱了代表秩序的修女,抢超市、抢银行都是破坏规矩,所以第一次罗拉死了,第二次曼尼死了,一切都得推倒重来。

第三次罗拉在赌场通过正当手段赢了足以救男友的钱,而曼尼在电话亭挂掉电话后遇到了捡到他钱的流浪汉,一石二鸟,罗拉没有犯罪,曼尼将钱物归原主,皆大欢喜。

这种把一个故事分三次讲完的方式十分大胆,因为观众不一定能接受如此快节奏又另类的后现代主义。

毕竟《罗拉快跑》的前辈《大话西游》就因过于超前而票房失利,但晚三年的《罗拉快跑》显然没有这个困境,在全世界都比较流行。

科技与电影一直都是紧密联系的。

《罗拉快跑》诞生于1998年,这一年,互联网飞速发展,个人电脑迅速普及,60年代生人拥有话语权,电影的观众也因此换了一代。

这一代观众长于影像时代,与文字时代的观众是截然不同的两代人。

文字时代是读、想,影像时代是看、想,一字之差,千差万别,读意味着接受新鲜事物慢,看则代表了快,也表示对新东西不排斥,愿意去了解。

正是因为观众的更新换代,科技的推陈出新,让《大话西游》在2000年之后逐渐被重视,直至誉为经典。

《罗拉快跑》也是如此,是可以代表影像时代的产物,如果在文字时代上映,肯定会被当时的观众批评到体无完肤。

就像库布里克的《杀手》一样,那时的观众看的电影多是《罗马假日》《魂断蓝桥》这类传统电影。

当《杀手》的重复线性叙事出来后,很多观众大呼看不懂,致使票房失败,多年后才被影史证明其地位。

由此可知,电影想要革新电影语言,不仅仅需要创作者本身除旧布新,还需要观众一同成长,以及技术的不断发展。

否则电影的变革必然是缓慢,甚至停滞的,即使有《公民凯恩》这样的天降猛男,也得在几年后才能看到其价值。

其次是角色的独树一帜。

《罗拉快跑》里的罗拉和曼尼,不是什么传统意义上的良好青年,没工作,混社会,对一切不屑一顾,任何规则在他们眼里都是狗屁不通。

这种角色行为在海斯法典还未废除的好莱坞是大逆不道的,而全世界的观众当时都被这种限制所桎梏着,电影就该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导人向善,而非离经叛道。

于是新好莱坞出现打破了常规。

逍遥骑士》《雌雄大盗》《毕业生》等一众影片,一夜之间改变了好莱坞。

这股风潮也刮到了欧洲,与新浪潮相融合,反传统、反正经,追求个人化、意识流。

《罗拉快跑》所代表的就是个人自由。

罗拉可以为了救男友不管他人,不理会是否犯法,只要达成目的,其他无所谓。

与新新人类的理念不谋而合,喜欢我行我素,标新立异,以自我为中心,不同于旧时代的人们,从罗拉染一头黄发就可以看出。

然而《罗拉快跑》所蕴含不仅仅是自由,还有激励作用。

片中罗拉永不放弃的精神,让许多迷失和停留的人勇往直前,如当年的阿甘一样,只有跑起来才能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而非停在原地,自怨自艾。

罗拉所遇到的困难是性命之忧,家庭分裂,社会不容,比大多数人的窘境都难,但她从未想过摆烂或躺平,而是不断想办法解决问题。

这种遇事不慌,办法先行的行为远胜于六七十年代的嬉皮士,永远抱有希望,积极面对生活的主题也让新世纪的到来变得不那么恐慌,好电影本该如此。

最后是《罗拉快跑》中的后现代主义。

对古典主义嗤之以鼻,不遵循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逻辑,在时间线上随意拼接、组合,极具碎片化和跳脱性。

对新古典主义不以为然,不在电影中好为人师,教育他人,就是用闯关游戏的方式讲一个通俗易懂的有趣故事,随性而为,不附庸风雅,让观众看得懂最重要。

这让《罗拉快跑》像一个叛逆的小孩,专门与大人对着干。

多变的镜头,快速的剪辑,节奏感极强的电子乐,三段式叙事,都与年轻人产生共振,也使《罗拉快跑》一直到现在都很年轻,没有老气出现。

好莱坞罗拉快跑

Back to Top